范守善,1947年生于山西晋城。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3-1975年在清华大学固体物理研究班学习,1981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其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二等奖,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低维物理的研究。近十余年来研究方向集中在碳纳米管阵列、薄膜和长线的控制合成、性能表征和应用探索领域。
求学艰难未曾放弃
范守善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此后学校停课直到1970年。范守善和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学校但是不上课,期间到农场或工厂劳动。即使在很艰难的情况下,范守善也一边劳动一边在有时间的时候学习,期待能继续受教育。
1973年,清华大学创办了四个研究班一共招收了43名学生,范守善与当时的校长顾秉林以及其他十几个同学入选其中的固体物理班学习,范守善系统地学习了欠下的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致力于碳纳米管研究
1993年初,范守善在哈弗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首先通过实验方法观测到磁通线穿透铜氧化物超导体的路径,此结果发表在次年10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被列为封面标题之一,受到同行科学家极高的评价。然而范守善并没有因为自己在超导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而满足,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方兴未艾的纳米材料领域。1994年,范守善与合作者一道,首次用碳纳米管制备出碳化物纳米棒。次年6月,这一成果再次被列入《自然》杂志的封面标题。
范守善在深入揭示和理解碳纳米管生长机理的基础上,实现了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薄膜和线材的可控制与规模化制备,研究并发现了碳纳米管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基于这些性质发展出了碳纳米管发光和显示器件、透明柔性碳纳米管薄膜扬声器、碳纳米管薄膜触摸屏等多种纳米产品,部分应用产品已具有产业化前景,实现了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