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情
魏寿昆

魏寿昆 节能环保

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
研究领域:
特殊成就
个人简介

  魏寿昆,中国科学院院士,男,汉族,天津市人,著名冶金学家,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年毕业于铃铛阁官立中学堂(现天津市第三中学),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 1930年考取天津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 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8-1950年期间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合并组成】、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现贵 州大学)、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   

  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 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 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 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

  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 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 “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 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 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 “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 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 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 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 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 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 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 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 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年)、《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年)、《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 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年);未付 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年)、《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年)、《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 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年)。发表论文160余篇。

  生平简介

  魏寿昆,字镇雄。1907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商人家庭。清末,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频仍,家境败落。他从少年起发奋读书,立志做一名科学家。 192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洋大学,各学年学习成绩均在90分以上,因而受校方免交学费和住宿费奖励。1929年,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矿冶工程系工学士 学位,后到辽宁海城大岭滑石矿任助理工程师,半年后回母校担任矿冶系助教。1930年秋考取了天津市公费留德,次年就学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 化学专业,1932年转学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先后完成了特许工程师论文与工学博士论文,1935年夏获工学博士学位。为了实现为祖国矿冶事业献身的 志愿,1935年他自费进入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冶金系进修,主修冶金专业,搜集冶金文献资料,参加冶金专业实习及专题科研。1936年他放弃在德国丰厚薪资 的工作机会,回归满目疮痍的祖国,来到天津,在北洋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

  西北工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随北洋工学院迁至陕西省西安市,后又迁到城固县。当时学校与北平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组成西北联合大学, 他任矿冶系主任。由于师资奇缺,当时系里四个年级仅有三位教师和两名助教,由他担任从低年级至高年级的多门课程的讲授任务。自1938年到1946年,他 先后在西北工学院(1938年西北联大院系改组,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等 校任教授。在抗日后方的艰苦条件下,魏寿昆坚持奋战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他兼任重庆矿冶研究所矿冶室和兵工署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作 为研究人员,他结合四川、贵州、江西等省的资源特点,进行了多项当时急需的生产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获奖。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天津,在他的母校北洋大学冶金系任教。1948年末,天津战役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命令北洋大学南迁,一批知名教授 包括魏寿昆在内均在计划南迁名单之中,而魏寿昆对国民党政治腐败已有了解,按照共产党天津地下组织的安排,他决定全家留在天津,拒绝南迁。

  1949年至1952年,他先后担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副教务长等职。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 山交通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和山西大学等校有关矿冶系合并,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魏寿昆被任命为第一任教务长。从1979年至1983年担任 该学院图书馆馆长,同时任该学院副院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一级教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魏寿昆作为冶金学科、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带头人,他在国内较早地引用化学热力学原理作为研究与控制冶金反应的理论基础,引出了重要概念与公式,指导了生产实践,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魏寿昆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又兼任过六届的工作组委员会高等 教育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届、第七届中央常务委员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第一届评议组成 员;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此外,还在中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过领导职务。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第一至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会第一、 第二届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1984年以来,魏寿昆相继获得了北京钢铁学院授予的“教师工作50年荣誉证书”,中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地质工作

研究成果及获奖介绍

  魏寿昆,中国科学院院士,男,汉族,天津市人,著名冶金学家,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年毕业于铃铛阁官立中学堂(现天津市第三中学),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 1930年考取天津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 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8-1950年期间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合并组成】、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现贵 州大学)、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   

  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 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 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 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

  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 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 “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 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 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 “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 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 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 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 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 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 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 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 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年)、《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年)、《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 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年);未付 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年)、《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年)、《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 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年)。发表论文160余篇。

  生平简介

  魏寿昆,字镇雄。1907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商人家庭。清末,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频仍,家境败落。他从少年起发奋读书,立志做一名科学家。 192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洋大学,各学年学习成绩均在90分以上,因而受校方免交学费和住宿费奖励。1929年,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矿冶工程系工学士 学位,后到辽宁海城大岭滑石矿任助理工程师,半年后回母校担任矿冶系助教。1930年秋考取了天津市公费留德,次年就学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 化学专业,1932年转学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先后完成了特许工程师论文与工学博士论文,1935年夏获工学博士学位。为了实现为祖国矿冶事业献身的 志愿,1935年他自费进入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冶金系进修,主修冶金专业,搜集冶金文献资料,参加冶金专业实习及专题科研。1936年他放弃在德国丰厚薪资 的工作机会,回归满目疮痍的祖国,来到天津,在北洋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

  西北工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随北洋工学院迁至陕西省西安市,后又迁到城固县。当时学校与北平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组成西北联合大学, 他任矿冶系主任。由于师资奇缺,当时系里四个年级仅有三位教师和两名助教,由他担任从低年级至高年级的多门课程的讲授任务。自1938年到1946年,他 先后在西北工学院(1938年西北联大院系改组,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等 校任教授。在抗日后方的艰苦条件下,魏寿昆坚持奋战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他兼任重庆矿冶研究所矿冶室和兵工署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作 为研究人员,他结合四川、贵州、江西等省的资源特点,进行了多项当时急需的生产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获奖。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天津,在他的母校北洋大学冶金系任教。1948年末,天津战役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命令北洋大学南迁,一批知名教授 包括魏寿昆在内均在计划南迁名单之中,而魏寿昆对国民党政治腐败已有了解,按照共产党天津地下组织的安排,他决定全家留在天津,拒绝南迁。

  1949年至1952年,他先后担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副教务长等职。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 山交通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和山西大学等校有关矿冶系合并,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魏寿昆被任命为第一任教务长。从1979年至1983年担任 该学院图书馆馆长,同时任该学院副院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一级教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魏寿昆作为冶金学科、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带头人,他在国内较早地引用化学热力学原理作为研究与控制冶金反应的理论基础,引出了重要概念与公式,指导了生产实践,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魏寿昆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又兼任过六届的工作组委员会高等 教育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届、第七届中央常务委员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第一届评议组成 员;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此外,还在中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过领导职务。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第一至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会第一、 第二届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1984年以来,魏寿昆相继获得了北京钢铁学院授予的“教师工作50年荣誉证书”,中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地质工作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