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良教授男,河北省深县人,1928年生,1955年清华大学第一届钢结构研究生毕业。50余年一直从事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教学、科研及工程设计工作。现为天津大学建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及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钢协房屋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空间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现为中国钢结构协会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及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空间结构学会理事长。培养硕博士生百余名,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20余部,其中一本是全国最早的《平板网架设计》及一本最近的前沿学科《现代空间结构》,在全国首先研究成功焊接球节点网架及马鞍形双曲抛物面悬索结构。这两本书及这两项工程对全国推广和发展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主持和参加设计数百项空间结构工程及重大工程20余项,如天津市体育馆及奥运老山自行车赛馆,指导开发三个空间结构设计软件。主持和参加多本国家及省市级规范。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奖各两项,并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为我国空间结构的开拓者及奠基人,对我国钢结构及空间结构做出重大贡献。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于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和重要贡献,开拓了我国空间结构新领域,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一)1958年参加南京长江大桥上部结构设计工作;
(二)1962年全国第一个研究成功马鞍形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并首先应用于天津大学体育馆;
(三)1966年在我国第一个研制成功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并首先应用与天津市科委礼堂,至今已推广到全国上百家企业,数千座工程。如北京亚运会场馆、天津体育馆及首都机库等都采用这项科研成果,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1970年在我国通过大量(18根)足尺钢组合梁试验首先发现并验证了腹板超屈曲性能,提高了梁的承载力并导出简化计算公式;
(五)1979年在我国写出第一本空间结构专著《平板网架设计》,为推广网架起了重大作用;
(六)亲自设计和负责设计并施工千余项网架工程,创数亿元以上产值;
(七)设计和指导设计大型重大工程如天津科技馆、天津体育馆(D=108m)、北京2008年奥运会老山自行车赛馆(D=133m)以及首都四机位机库(150m-150m)等;
(八)指导和开发了三个空间设计软件;
(九)主持研制开发了金属拱形波纹屋顶,已建成数百平方米,创亿元以上产值,已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为该规范主编;
(十)主编“天津市网格结构规程”并参编了“钢结构设计规范”、“网格结构设计及施工规程”及“预应力钢结构规程”等;
(十一)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百名,举办数十次培训班,培养上千名学员,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20余部(包括钢结构系列丛书5部),获国家级优秀科技奖两项及省部级奖两项;
(十二)为建盖2008年奥运会世界一流场馆,提供技术准备,2003年首先写出我国第一本有关最新的空间结构专著《现代空间结构》并连续主持召开五届以北京2008奥运会场馆为主题的现代结构工程研讨会并主编五本巨册论文集;
(十三)近年来参加国家大剧院、国家游泳中心等许多重大工程评标、验收及科研深化工作;
(十四)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天津大学体育场有一座颇有名气的椭园形健身房,椭园平面24mx36m,建筑面积650m2,形如悬空中吊着一个大元宝,中间没有支柱,却抗过了1976年以唐山为中心的大地震,至今仍完好无恙。这座新颖别致的健身房,就是我国著名钢结构及空间网架专家、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锡良教授1962年在国内第一个研究成功的马鞍形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建筑。刘锡良这一空间结构设计成果,被有关单位所吸取。浙江工业建筑设计院来人参观取经,随后建筑了相同式样的(60mx8om)浙江体育馆。凡在天津大学学习或工作的校友,都记得这颇有特色的健身房,自然也常常问及刘锡良教授。
刘锡良教授男,河北省深县人,1928年生,1955年清华大学第一届钢结构研究生毕业。50余年一直从事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教学、科研及工程设计工作。现为天津大学建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及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钢协房屋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空间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现为中国钢结构协会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及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空间结构学会理事长。培养硕博士生百余名,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20余部,其中一本是全国最早的《平板网架设计》及一本最近的前沿学科《现代空间结构》,在全国首先研究成功焊接球节点网架及马鞍形双曲抛物面悬索结构。这两本书及这两项工程对全国推广和发展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主持和参加设计数百项空间结构工程及重大工程20余项,如天津市体育馆及奥运老山自行车赛馆,指导开发三个空间结构设计软件。主持和参加多本国家及省市级规范。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奖各两项,并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为我国空间结构的开拓者及奠基人,对我国钢结构及空间结构做出重大贡献。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于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和重要贡献,开拓了我国空间结构新领域,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一)1958年参加南京长江大桥上部结构设计工作;
(二)1962年全国第一个研究成功马鞍形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并首先应用于天津大学体育馆;
(三)1966年在我国第一个研制成功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并首先应用与天津市科委礼堂,至今已推广到全国上百家企业,数千座工程。如北京亚运会场馆、天津体育馆及首都机库等都采用这项科研成果,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1970年在我国通过大量(18根)足尺钢组合梁试验首先发现并验证了腹板超屈曲性能,提高了梁的承载力并导出简化计算公式;
(五)1979年在我国写出第一本空间结构专著《平板网架设计》,为推广网架起了重大作用;
(六)亲自设计和负责设计并施工千余项网架工程,创数亿元以上产值;
(七)设计和指导设计大型重大工程如天津科技馆、天津体育馆(D=108m)、北京2008年奥运会老山自行车赛馆(D=133m)以及首都四机位机库(150m-150m)等;
(八)指导和开发了三个空间设计软件;
(九)主持研制开发了金属拱形波纹屋顶,已建成数百平方米,创亿元以上产值,已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为该规范主编;
(十)主编“天津市网格结构规程”并参编了“钢结构设计规范”、“网格结构设计及施工规程”及“预应力钢结构规程”等;
(十一)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百名,举办数十次培训班,培养上千名学员,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20余部(包括钢结构系列丛书5部),获国家级优秀科技奖两项及省部级奖两项;
(十二)为建盖2008年奥运会世界一流场馆,提供技术准备,2003年首先写出我国第一本有关最新的空间结构专著《现代空间结构》并连续主持召开五届以北京2008奥运会场馆为主题的现代结构工程研讨会并主编五本巨册论文集;
(十三)近年来参加国家大剧院、国家游泳中心等许多重大工程评标、验收及科研深化工作;
(十四)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天津大学体育场有一座颇有名气的椭园形健身房,椭园平面24mx36m,建筑面积650m2,形如悬空中吊着一个大元宝,中间没有支柱,却抗过了1976年以唐山为中心的大地震,至今仍完好无恙。这座新颖别致的健身房,就是我国著名钢结构及空间网架专家、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锡良教授1962年在国内第一个研究成功的马鞍形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建筑。刘锡良这一空间结构设计成果,被有关单位所吸取。浙江工业建筑设计院来人参观取经,随后建筑了相同式样的(60mx8om)浙江体育馆。凡在天津大学学习或工作的校友,都记得这颇有特色的健身房,自然也常常问及刘锡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