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工作简历: 1980年8月-1984年8月,在上海机械学院机械设计专业学习。 1984年8月-1990年4月,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设计科工作。 1990年4月-1994年7月,在美商上海卡拿翰五金电器有限公司担任工程部经理 1994年7月-1996年1月,在上海港罗泾散货码头有限公司设备科工作。 2000年4月-2002年10月,在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外高桥分公司工程技术部工作。 2002年10月以来,在上海沪东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任设备维修经理。、主要业绩 1984年8月-1990年4月,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工作期间,我参加了对日本丰田喷气织机的仿型机SGA7101喷气织机的设计制造,并负责喷气织机动力传动机构的设计工作。该项目荣获1986掉度上海市科学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纺织局优秀产品奖。 1990年4月-1994年7月,在美商上海卡拿翰五金电器有限公司工作期间,我在负责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也负责完成了多项产品设计及其制造工作,其中:游艇专用底座(Seat Swivel Ball-Bearing)、游艇专用支架(Kingpin Base)等系列产品,热销美国游艇市场,市场占有率达到35%。 1994年7月-1996年1月,参加上海港罗泾散货码头的建设筹备工作。我负责中央控制室的招投标、评标、建设施工以及生产运行。我撰写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核心——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和论文,在《上海港科技》1996年第3期上发表。 2000年4月-2002年10月,在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外高桥分公司工程技术部工作期间,我先后负责外高桥二期、三期9台桥吊、30台轮吊的设备监造,以及安装、调试、验收等作。大型集装箱设备维修保养及其新设备监造工作。我对轮吊在制造过程中发现的176项各类问题,及时向制造商振华港机公司提出整改建议,得到全部整改落实反馈,我提出的关于制造方面的建议均被振华公司设计人员采纳,如:发动机回气管路的敷设方式的改进、辅助发动机进气口的改进、大车链条的润滑采用油润滑方式、增加司机室的擦窗平台等。我还负责编写了柴油发动机状态检测方法、柴油机分析仪使用标准,并通过评审,作为企业标准。 2002年10月以来,在上海沪东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任设备维修经理期间,我负责完成了14台桥吊48台轮吊的监造、调试、验收等工作,严格把关,一丝不苟,据理力争,共向制造商提出300多条整改意见,其中:61T桥吊电气房加装10匹空调、小车止挡块整改、起升制动器损坏的零部件进行索赔,总计金额达一百多万元:桥吊电气房控制柜排风扇噪声严重超标,大于100dB,影响维修人员安全工作,空调制冷量不匹配将会导致电气房问题温度上升而停机,轮吊发动机设计不合理,门过小不便于将来发动机搬运修理,小车所选用拖令动力电缆与起升电机电缆明显不匹配等等问题,逐一得到整改。 在设备生产运行过程中,运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设备维修经验仔细观察研究,发现有2台桥吊PLC起升控制程序存在严重缺陷,极有可能会导致坠箱事故,及时对相关程序进行了改进,消除了隐患,确保了码头安全生产。自己编制了《轮吊安全操作手册》,自行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计划,近10个专题培训项目,迅速提高了现有维修人员的维修技能。 针对集装箱堆场箱区道路事故发生较多的情况,我研制开发了国内集装箱行业首创的轮吊大车行走方向自动显示装置,该项技术既解决了长期以来港区安全生产问题,又为本公司每年节约了106万元的人工费用。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集装箱行业安全技术的空白,并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已得到业内广泛的肯定,上海振华港机在部分项目、上海外高桥地区多家大型集装箱码头公司、洋山港码头已采用这项技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鉴于该项技术的独创性、实用性和对集装箱行业在管理技术上的贡献,2004年通过了“上海港科技项目”的专家评审,2005年获得上海市总工会劳动保护“绿十字”个人优胜奖、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和国家专利证书。由我执笔撰写的《轮胎吊大车行走信号自动显示装置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发表在《港口科技动态》2005年第9期。 我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不断钻研和创新。针对公司个性化生产需要攻坚克难。针对桥吊大车高压电缆发生绕轴拉断事故,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在卷缆机构部位加装安全检测多功能报警装置,避免了桥吊电缆拉断事故发生,经过桥吊试验运行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被集团评为2006年安全保护绿十字二等奖,并由集团推荐评选2006年市总工会劳动保护“绿十字”奖。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根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的技术创新要求,我负责和参与完成了集装箱码头设备资产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大型集装箱装卸机械用钢丝绳及滑轮研究、柴油燃油添加剂的环保节能等多个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实践。集装箱码头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开发,在整合不同品牌桥、轮吊RCMS管理平台基础上,开发桥轮吊实时远程控制和设备维修管理子系统,通过网络采集桥、轮吊运行数据,实现了大型机械维修管理信息化,预防性控制故障发生,远程排摸故障点,其技术含量为同行之首。集装箱码头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和集装箱码头设备维修管理系统,都先后通过了“上海港科技项目”家评审,并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我在全国集装箱业内技术会议上主讲集装箱钢丝绳使用专题技术报告,得到行业内一致好评。我所写的《集装箱岸桥钢丝绳应用的思考》在《港口科技动态》2006年第9期上发表。 为了更好的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维修成本,我积极开展小改小革活动和零配件国产化。如桥轮吊钢丝绳使用长度,通过严格的测算,打破厂家的“权威数据”,在满足安全和技术参数的条件下,果断地将起升钢丝绳缩短35米、小车两根钢丝绳分别缩短25米和20米,并根据轮吊钢丝绳规格型号一致的特点,将桥吊更换下来的钢丝绳两头未磨损部分更换到轮吊上,仅这一措施,每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二十万元。2004年,还实现零配件国产化37项,主要包括BROMMA吊具导板油马达系列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43余万元。在风速仪的选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外多种风速仪分析研究,提出选用一种国产风速仪替代进口风速仪,经过试用完全达到技术使用要求,每件风速仪可节约五千余元。 我参加工作23年来,一直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其中:从事港口设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