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爱,小名爱爱,太原清徐人,生于1949年4月20日,1958年经父亲张万里朋友赵月楼的介绍,与姐姐张学兰一起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她的启蒙老师是梁彩云和杨桂香,主工晋剧小旦,在老师严格认真的指导下,基本功扎实,手眼身法步准确到位,表演活灵活像。1960年晋剧名家刘芝兰从太谷调入省戏校,发现张学爱是个好苗子,把自己拿手的《拾玉镯》、《凤台关》等剧目手把手的传授给她。她天资聪慧、悟性好,不怕吃苦,老师教的戏,她很快就融会贯通,学有所用。1965年7月毕业汇报演出中以《打金枝》的金枝女,受到校内外戏曲名家的好评,以优秀成绩分配到山西省晋剧院。
在剧团的实践学习中,能与众多晋剧名家同台演出,不断吸收前辈的表演特色,不断钻研戏曲表演艺术。一个演员唱腔是否优美,不仅仅有天赋的好嗓子,而且要讲究技法,寻求情韵,以情促声,以声传情。从一味的模仿到创造自已的特色,努力练习吐字行腔的方法,唱腔情感节奏与情境的配合,高低委婉,紧扣剧情,力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像,她就是这样学的。
在《红灯照》一剧中,扮演民族英雄田小雁,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多彩的武打技巧,把一个柔情活泼,不乏英姿飒爽威风。此剧在南宫连演四十多年,场场爆满,坐无虚席。演出之后受到艺术界领导、同行以及观众的称赞欢迎,省电台进行了录音播放后,在省内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在新编历史剧《三打陶三春》中,她扮演陶三春,以唱念作打技巧融为一身,大胆运用舞蹈化表演,集刀马、小旦两行为一体充实人物表现力,既表现出陶三春武艺超群,也突出了乡野村姑泼辣爽直,深刻展现人物性格,爱憎分明,不畏强权的精神。在《六月雪》中,她注重突出悲剧的关键所在,以青衣为主小旦为辅的表现的段来塑造人物,以大板唱腔来控诉苍天的不公与社会的无情。在《审寇珠》中,她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着力表现寇珠的聪明干练,善解人意,明辩事非的女中英豪的气概。在不同场次的情感中,唱腔发挥小旦俏丽奔放的基础上,以青衣的沉稳大气来表现寇珠机智勇敢的坚韧性格。通过“玉龙绞柱”、“托背”等难度动作,借以烘托剧情,表面寇珠宁死不屈,坚贞勇敢的性格品质。达到以艺达情,以情传神的艺术审美境界。《打金枝》是晋剧经典传统剧目,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传承,历久弥新。张学爱扮演的金枝女,奔放中求含蓄,既有皇有女的骄蛮,又有年少幼稚。在《双下山》扮演情窦初开展小尼姑,戏曲有句行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出戏难演就在于人物的刻画,既有奔放活泼,又要表现少女的羞涩,张学爱与姬荣生同台演出,两人惟妙惟肖,轻松自如的表演,在于1982年中青年演员调演中,姬荣生荣获表演奖,自此只有张学爱与他配演才行,没张学爱他一般不演这个戏,大家看到的录像是张友莲,可能觉得混淆,其实主要配演的是张学爱。
为了学习兄弟剧种的精彩表现,她曾去运城地区向蒲剧学习《表花》,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学习,使她对塑造人物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论是《蝴蝶杯》中的胡凤莲、卢凤英,《拾玉镯》中的孙玉姣,都能把人物表演的生动活泼,神采奕奕。
张学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现代戏当过主演,到了八十年代,省院有六个小旦之多,她与田桂兰大徒弟徐朝卿大部分下乡演出,后来又一批戏校学生毕业组建青年团,她们就成了上不去下来的演员,为了戏曲还是坚持下来,后来因为身体受了点伤,随后调到省戏校教学,业余时间在公园为戏迷义务演出。她退休以后曾在饮马河公园为戏迷演唱,她的表演是最让人叫绝的,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一个碰头彩,表现人物细腻生动、二目流畔,莲步轻移,动作优雅至极,让人美不胜收。在太原戏迷心中,她是继冀美莲、刘仙铃之后在表演上最富表现力的一位演员,可惜没有当年中青年演员调演时《双下山》精彩表演,而她也没有留下多少视频资料,因为她的表演只有看了之后才能懂得其中的美妙。虽然很多圈外的戏迷不认识她,但是她的表演已经在太原人的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