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阳光:光明?温暖?介质?

互联网 2014-03-26
阅读:109

  阳光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光明?温暖?介质?

  在朱隆斌看来,是可再生能源。在这方面,除了以上基于建筑本身就能完善的被动技术,他还尝试了一些主动技术,比如太阳能热水、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

  但是,老城的居民却担心普通的太阳能热水器会影响老城的风貌,一个个架在屋顶上,不太协调。因此,ISC在低碳示范项目中采用了分体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使集热器与坡屋面平行,调整到30-35度为最佳角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采用了同样做法,在亭、廊架顶直接利用光伏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一部分用于照明,一部分用于水的加热。

  但ISC城市项目负责人潘涛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不是太满意。“电池太大了,大概有半个房间那么大,”他在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里展开手臂示意,“当然,这也是当前低碳技术的缺陷。”除了光电,地热也是可利用的再生能源,利用土壤里所储存的自然稳定的热量,可为建筑物供暖与制冷。正常情况下,土壤在地下3m的温度大约为12摄氏度。地热采暖是为建筑物采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与其他方式相比,电热效率高,如果与传统燃烧天然气的供暖装置配合使用,地热供暖后将极大减少所需要的燃料使用量,同时为建筑物提供舒适的温度。同样,地热制冷也比传统的空调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地热能可以使天花板升温和降温,使每个房间变成一个供暖和制冷系统,不需要额外的空调。

  地源热泵的投入较大,适用于集中供热空调的新建建筑,而且此前几乎未出现在扬州老城中,是否能让老城的居民接受?

  朱隆斌表示,这些试验性的技术应用于示范项目中,可以先看看效果,后期运行的时候再进行跟踪监测,比较一下主动技术和被动技术。“有低技术的,也有高技术的,居民可以去看,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ISC在扬州老城的低碳示范项目也采用了系统的节水措施。

  在建筑之内,使用节水器具,控制末端水压,减少无效用用水。收集屋面雨水,提升后用于庭院绿化。采取节水绿化措施,杜绝漫灌和软管浇灌;用积蓄的雨水营造微型水景观,提高湿润度;采用节水型“立体绿化”技术,美化周边环境。

  在公共范围,同样采用了雨水收集技术,用于公共绿化、景观、浇洒道路、公共场所保洁、公共建筑冲厕等,减少自来水用量。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等场所,则推广使用透水地面技术,减少硬化地面和暴雨排水量。在社区活动中心等室外人员集聚场所,采取井水雾化技术,降低局部“热岛效应”。

  在ISC团队眼中,阳光、土地、雨水,都是大自然恩赐的资源。这些低碳技术的使用,使得整个社区在冷热能的收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等方面的能源效率使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又将碳排放降到最低。

  到此,变装秀到了展示环节。在扬州古城的南河下历史街区,你看到了11栋崭新的房子:在坐拥粉墙黛瓦、古巷天井、微型园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建筑的便利。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