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音乐修养是开启大门的金钥匙——访陈舒华

乐器采购网 2014-07-11
阅读:983

      

  4月18日,陈舒华在厦门大学开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尽管事先并未在校外进行宣传,但是纷至沓来的观众还是让他吃了一惊。音乐会晚上8点开始,6点不到,音乐厅门口排起了长龙,7点钟一开门,如潮涌入的观众瞬间就把300多个座位全部坐满。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人群,音乐厅工作人员立即启动了应急方案,舞台上设置了加座,就连观众席前的地板上也都坐满了人。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听众没有座位,还有些甚至从头至尾都看不到舞台,是名符其实的“听”完整场音乐会。不过,与那些进不了音乐厅甚至进不了校门的人相比,他们还算幸运。演出当天由于人车过多,校保卫部门不得已采取了交通管制,有些人甚至最终连厦大校门都没进去。

  “这说明热爱音乐的人还是很多的,厦门包括整个福建的音乐土壤都很好,这也是当初让我下决心回来的原因之一。”陈舒华现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授、副院长,1996年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后赴德国留学,毕业于德国国立弗赖堡高等音乐学院,获钢琴演奏艺术家文凭后,陈舒华继续进修于弗赖堡大学音乐学专业,同时兼任音乐学院副院长和导师A.Immer教授的助教。2006年,身为福建人的陈舒华作为引进人才回国,回乡受聘于厦门大学。

  从专业音乐学院到综合大学,工作环境变化了,面对的学生也不同,这让陈舒华有了更多的思考。“专业音乐学院培养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但是国内许多师范院校甚至综合大学的教育也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我们的专业教育有时候过于‘专’了,面太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些国际比赛,我们的选手技术普遍都很好,但总感觉哪里还是差了一点,我想大概还是因为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陈舒华说。

  在学校,陈舒华开了一门课叫做《音乐的观念》,主要是讲如何去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陈舒华说,在欣赏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这种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学习钢琴还是什么其他音乐形式,一定要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建立这样的观念,才能用技术将其表现出来。” 这门课非常受欢迎,除了音乐学院的学生,许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也会来听。除了自己讲之外,有时候陈舒华还是要请一些自己的音乐家朋友来讲。“比如作曲家会有作曲家的音乐观念,指挥家会有指挥家音乐观念,钢琴家、小提琴家等等都会不一样,我们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个更加开阔的思路。”

  最近几年,陈舒华非常注重在音乐素养方面的普及和推广,无论是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在各种大师班、讲座中,他都会强调这一点。2013年9月,第三届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在宜昌举行,陈舒华应邀参加。在宜昌,他遇到了许多同行,通过交流大家发现,目前国内钢琴界的同仁普遍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这种思路,这对中国的钢琴艺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2013年11月,第6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厦门举行,陈舒华应邀担任特约评论员,每天比赛结束后,陈舒华都要撰写当天的比赛简报,对当天的赛况及选手的表现进行一一点评。在一期简报中,陈舒华这样写道:“透过这两天,我们也还是可以对整场半决赛有所思索:其一,强大的技术是叩开比赛大门的敲门砖,而全面深入的的音乐修养,才是最后开启大门的金钥匙。其二,驾驭整场音乐会的能力,驾驭各类风格作品的能力显得相当重要。”

  陈舒华称,有的选手在初赛中表现抢眼,有着较高超技术,或是专注在技术艰深的某些乐曲中投入很多时间进行练习,因此能够在一些特定的曲目中有较完美的表现。但一旦涉及的曲目量一大,或是风格一多样,技术的不全面性,音乐理解的缺陷就会显现出来,无法拿出更多同样的水准的作品了。“钢琴家是所有乐器演奏者中最需要全面音乐素质的,能弹好某一首、某一类型作品并不能证明也能掌握好其他类型的作品。所以国际大赛的‘高手比武’用多轮次、大量曲目量的要求来检验一位钢琴家的全面素质是很有科学性及必要性的。”

  ——转自《音乐周报》2014年第17期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