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力帆汽车出口公司在巴西和当地银行关于车贷的谈判再度陷入僵持——因为巴 西等国外市场购车都是通过贷款消费,这就需要当地银行的金融支持,但这一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商报记者近日通过对多家存在海外出口的汽车企业进行采访后 发现,贷款、租赁等汽车金融服务配套缺失的限制已逐步变成中国汽车在海外发展的瓶颈。
汽车出口难卖低首付
牟刚所谈的项目,就是希望能和巴西一家当地银行合作,让其为力帆汽车提供低首付的贷款。牟刚表示,在巴西,不 少日系或美系的汽车经销商的首付都在1~2成,最低的甚至达到了零首付。当地人一般都通过贷款卖车,再通过信用额度每月还款,首付越低对当地人的吸引力就 越大。为拿到较低的首付款,牟刚和他的团队跑遍了巴西的银行,但最低的首付款仅为两成。
“能拿到两成首付还是最幸运的,我们有次在越南嘴皮磨破,最后谈下来首付款为6成。”某自主品牌的相关负责人 秦波回忆,他曾在越南参加的一次和当地银行的谈判。但在谈判中,对方一直担心汽车质量不好,造成消费者退货影响贷款收益。
担心谈判破裂的秦波直接说,如果 出质量问题中方自掏腰包,连本带利全给银行。尽管如此,经过多日的谈判,对方只给出两个选项:要么接受6成首付贷款,要么就放弃合作。
在海外的中国车,面临着一种“有车卖,没车贷”的尴尬。吉利汽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出口负责人透露,该公司 也曾在东南亚碰壁,当地的汽车金融提供方因有日资背景,更愿意将低首付的贷款拿给日系汽车。长安汽车海外公司总经理袁明学也告诉记者,他们在俄罗斯也存在首付较高的现象。
品牌和金融配套未跟上
力帆在巴西遇到的汽车金融瓶颈,在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看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金融没跟上。“在印尼我们的出口额曾达到每年3000万美元,现在仅是每年300万美元。”尹明善表示,这样大幅度的缩水,就是因为金融配套服务未跟上,“找不到汽车金融机构的支持。”
上文提及的自主品牌相关负责人秦波表示,中国汽车对于外国人而言就是一个新品牌,良好的品牌和口碑都没形成, 外国银行担心中国车质量问题导致用户不满,进而难以回款,自然就会提高首付款降低风险。同时,由于中国汽车多走性价比路线,购买中国汽车的当地消费者并不 是高收入人群。
“购车的往往是靠着贷款‘壮胆’的消费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银行业人士表示,这些人手中并没多少“闲钱”,消费都是靠刷卡中的信用额 度,对于这样的客户,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只有提高首付。当然,银行也可以把抵押品汽车拿回来,但中国品牌在海外卖二手,往往只有原价的50%~60%,这 个数字在汽车行业中处于偏低位置,自然没人接招。
“我们找到中资银行,人家也是爱莫能助。”牟刚表示,一次他们在南美找到一家中资银行希望能一起合作开发当地市场,但是对方表示,他们的业务仅是针对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大型项目,并未开通这样的消费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