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本次论坛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后首次主办的综合型论坛,分为主论坛和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投融资6个分论坛。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司局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员单位代表,有关行业协会代表,有关城市、园区、相关企事业单位、投融资机构,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及新闻单位代表约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国务院特约研究员、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在内的多位领导莅临主论坛并于主席台就坐。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赵家荣主持主论坛。
本次论坛着重研讨了循环经济与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循环经济与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与污染防治战略等议题,总结了十年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对如何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循环型社会进行战略思考。论坛还对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利用、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论坛进行过程中,众多知名经济学者、环境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负责人上台发言,纷纷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提出建议和看法,在最为专业的层面进行着观点与理念的交流、互动、碰撞。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6%,木材占世界的2.5%,石油资源量占世界的2%, 资源占有量惟一较高的是煤炭,而它还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转型”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从源头和生产过程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废弃资源,就可替代部分原生资源,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在论坛发言时表示,要充分挖掘资源再利用潜力。
“要大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资源循环利用、能量合理流动和价值逐级增值,形成相互利用废料的生态工业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循环体系建设是基础,需要广泛动员、协力推进。
针对贴近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治理雾霾与污染防治战略等内容均成为重要议题。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在论坛上介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复杂,一些地区污染已经演变为区域性、复合型环境问题,大气环境形势总体上进入了多污染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尺度关联、多过程演化、多介质影响为特征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京津冀地区开山炸石生产建筑用砂石料所产生的潜在PM2.5形成物约为每年10万吨,相当于全部北京市机动车的总排放量。”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倪文从开山炸石所产生污染物的角度来分析大气污染。他指出,“如果全国的水淬高炉矿渣、钢渣、尾矿微粉、脱硫石膏与尾矿和废石制成的砂石料能够实现良好的全产业链协同利用,每年不仅能节省5至10亿吨水泥熟料,还能减少数十亿吨的开山炸石,从源头减排PM2.5。”
另有专家认为,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和构建循环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循环经济前景宽广。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201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0.59亿吨,利用率达到62.3%,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6亿吨,回收总值4817亿元。同时,有专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统筹谋划、协调行动,通过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和政策,引导以企业为主力的市场力量参与建设,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相结合,共同发展。
此外,论坛还举行了以“循环经济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高端对话;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发布了《中国循环经济大事记》、《中国循环经济最佳实践》两项研究成果。在论坛活动期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通过天津碳排放交易所,以15元/吨的价格购买了中国首批签发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实现了论坛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本次论坛规模大、规格高、内容务实、成果丰富,作为“循环经济”领域最为专业的大型盛会,获得了参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论坛活动在业界的反响空前,对我国在“循环经济”课题的深度研讨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