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说道“及时处置互保联保、担保圈、担保链、企业群和各类仓单融资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银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将联保互保作为创新产品推出,担保圈由此诞生。这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模式逐渐开始变异,放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近日,银监会连发两份相关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在10月底之前完成对担保圈贷款的风险排查。
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时如果不是有我们四家企业互保、联保,那笔贷款很难拿到,说不定我的企业就永远做不大了。”万先生是一位做方木生意的中小企业主。在谈到两年前的一次贷款经历时,他仍十分感慨。据他介绍,要想在这个方木行业稳定发展,就需要有稳定的资源储备和属于自己的资源基地,否则利润较低不说,抗风险能力也较弱。
“当时我们有四个同乡,五六年前先后都在北京开始做方木生意,相互之间很熟悉,我们一直希望能有自己的原料基地,但苦于没有资金,四家企业的销售额一直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徘徊。”万先生说。至于去银行贷款,万先生四人一直没有下决心:“主要是有抵押物方面的担忧,虽然我有住房,但是是分期付款购买的,不能抵押,所以我也没打算去‘触那个霉头’”。不过在一次参加某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推介会时,万先生接触到了一个陌生的名词——“联保”。“当时我就去找了那家银行,银行随后派来工作人员盘查了我们四家的库存、查货单。由于我们四人彼此熟悉、了解,同行业、规模相近,且在一个市场内经营,两天后,银行认为我们四家企业符合要求,便为我们设计授信方案,以联保的方式,我拿到了一笔为企业日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贷款。”万先生说。
此后,万先生等四人分别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拥有了自己的木材基地,扩大了木材资源的供应,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增长了利润率。一年的时间,该联保体成员的年销售额由之前的2000万元左右增长到3000多万元,利润也增长近35%。事实上,担保圈刚刚出现时,一直都被看做是业内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然而,正如硬币的两个面一样,担保圈这种形式也有它的另一面。“主要是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比较大。”一位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个人贷款业务中,个人贷款联保模式也十分普遍,与之类似,如果把个人贷款业务中的单个人换成中小企业的话,那么就变成所谓的担保圈了。目前来看,随着这两年的发展,担保圈的模式越来越多,不仅有上下游企业相互担保,又有相同行业相互担保,同时上市公司为其子公司担保等。而担保圈里面企业关系从简单到复杂都有。”
在越来越复杂的担保圈中,乱象就有了生存土壤。“之前没有相关的规定,一些上市企业给相关或不相关企业进行担保,而担保的贷款规模甚至超出了上市公司净资产。这样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几乎是无法承担之重。”上述银行人士说。
为何创新创出“炸弹”
原本是为了更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模式创新,为何如今却成了银行捧在手里的一颗“炸弹”?
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或是祸首之一。目前银行间的信息交流并不通畅,在一家银行内,几家企业相互做担保的同时,还能在另外一家银行继续为其他企业做担保。如此一层一层辐射,最终使得担保圈不断扩大,企业之间担保关系盘根交错。一旦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一张,压倒一片。然而,这并非全部的原因。一位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说:“其实这种模式的风险,我们做信贷的比谁都了解,参与互联互保的企业往往都处于同一个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相同,如果出现风险,一家出了问题,其他的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也就导致银行无法分散风险,所谓的联保也保不起来。但经营利润压力在那里摆着,有时候在审核上会放松一些。”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在审核时的松懈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据银行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贷款前阶段,担保圈内成员之间相互隐瞒或集体向银行隐瞒信息来骗贷,信贷资金最终使用人为同一人;在贷后阶段,也时常出现联保小组成员彼此不监督贷款使用情况,也不积极向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反馈。当然,这些情况是被发现的,目前在相关的贷款项目和数额都非常大,其中没被发现的可能也不少。这些都是银行贷款中的定时炸弹。”
不仅如此,担保圈模式还导致一些中小银行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忽略了企业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性,弱化了对其现金流、经营状况的考察,而是过度依赖担保,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央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此前曾公开表示,许多中小企业贷款尽管有联保互保,但不少联保互保实质上存在担保不实、担保链条过长、担保关系过于复杂、质押品被多次重复质押甚至欺诈性担保等问题。本来,联保互保是一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创新,但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这一融资方式被不当使用,甚至一些银行重形式合规、轻实质性审查,忽视了联保互保的有效性,从而埋下风险隐患。
对于已经出现风险的担保圈贷款,银监会称,要由主债权银行(即贷款余额最大行)牵头成立担保贷款债权人委员会,建立债权银行之间的协调会商机制,共同应对风险暴露后的化解处置。在发生因企业对外担保而形成的风险事件时,债权人委员会要协调各债权人按照“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抱团帮扶、合力解困”的原则,积极整合资源化解债务风险。
监管出手治理乱象
近年来,在一些商业银行的年报或半年报中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江浙地区的信贷情况被单独提出并进行了说明。因为该地区的不良贷款规模以及不良贷款率在逐步上升,而这很可能因为江浙地区担保圈模式比例大,在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上已经有所反映。“根据浙江省的有关数据,互保、联保模式约占浙江企业融资比例的40%,也有人统计这一比例为60%左右,我们估计至少为50%-60%。”这是摘自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温信祥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话。
事实上,担保圈的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期,银监会已经两度提示担保相关风险。一份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牵头机构为银监会)办公室发出的、落款为7月31日的提示函强调:近期,一些地区陆续发生多起因融资性担保机构通过理财类公司或P2P平台违规关联担保的问题。“关联担保”、“违反担保集中度限制”、“账外经营”、“涉及金额较大、关键人员失联甚至出逃”,为四大风险。另一份是银监会在7月下旬下发的《关于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不仅要求严格控制企业间互保、联保、循环保贷款规模,同时对于企业的担保客户不得超过5家进行了限制,并且要求商业银行在10月底之前完成对担保圈贷款的风险排查。
当然,对于担保圈模式,监管部门也没有做“一刀切”式的手段。通知中强调,不得单独采取极端方式突然处置,对于担保圈内企业所面临的不同情况,通知给出了三类解决方案:
对暂时出现资金链紧张,但属于战略新兴、节能环保等国家政策支持产业,或有市场、有客户、有核心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债权银行不应强行要求立即偿还所有债务,可通过重新评估贷款期限、增加有效抵质押物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债权。
对于市场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一般,或偿债能力不佳、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关联关系过于复杂,或圈内企业存在违约记录的客户,可通过增加抵质押物、多收少贷、只收不贷等措施积极压缩收回贷款。
对于市场发展前景不佳甚至属于国家政策限制发展的产业,或资金无盘活希望、有贷款诈骗嫌疑,甚至躲避还款、逃废银行债务的,要及时采取诉讼手段,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担保圈内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大面积倒闭,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相关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