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愚人节 当心被银行虚高理财产品忽悠了

她理财网 2014-04-02
阅读:0

  近日,季度末的揽储压力让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涨船高。当互联网“宝宝们”的收益争先跌破6%时,35天的银行理财产品竟能飙到7%的水平。许多小白用户对理财方法一知半解,很容易被收益率牵着鼻子走。

  其实,即便理财产品能够达到收益最大化,产品说明书给出的收益率也是水分多多的。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即本金被银行冻结的时间长于产品的管理期限。

  通常,短期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总是抢手的香饽饽,可能不到半天就卖完了。很多客户都会拜托理财经理提前预留产品。而理财产品并非到期收益,支付日通常在到期后的几个工作日。要知道,资金在产品募集期和支付逗留期间都是不计利息的。因此,实际理财期限=理财产品管理期限+产品募集期+支付的逗留时间。这意味着,实际的预期收益率应该通过实际理财期限折算而来。

  为举例说明,我从近期出售的短期理财产品中挑选了三款产品,却发现了一个不约而同的有趣现象。

  不同期限的三款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结束日不同,却同样都在星期五。又因为支付日延迟于到期日,本金和收益有至少两天的空置期。这一切仅仅是美好的巧遇,还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下面,小麦子跟大家一起来算算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

  【农行 “金钥匙”】比预期收益少1.4%

  预期最高收益:7.00%

  产品实际管理期限:35+6+2=43

  折算后实际收益率为5.6%,与预期相差1.4%;

  【招行 “鼎鼎成金”】比预期收益少0.6%

  预期最高收益:5.90%

  产品实际管理期限:49+3+3=54

  折算后实际收益率为5.3%,与预期相差0.6%;

  【宁波 惠财尊享】比预期收益少1.0%

  预期最高收益:5.80%

  产品实际管理期限:43+6+2=51

  折算后实际收益率为4.8%,与预期相差1.0%;

  用数字说话,揽储神器的神话不攻自破。看来,大约星期五结束,并不是纯属巧合,而是老谋深算的彼此知会。越是期限短的产品,收益率越容易受到实际产品期限的影响。亲爱的顾客朋友,下次面对美女理财专员的热洋溢,一定要保持淡定,瞪大双眼,仔细研究。投资容易,理财不易,且行且珍惜。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