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定义一下这个“新形势”。第一,与过去几十年国内相对封闭的食糖生产和消费市场不同,从2009年开始,国内掀起了一波大规模的在沿海建设进口原糖加工厂的浪潮,到目前为止,形成了700万吨左右的年加工能力,铺好了国内国际糖两个水库之间的连接渠。第二,国际糖连续多年增产,供大于求,全球库存高企,原糖价格在高库存和主要出口国汇率贬值的双重压力下,从30多美分下跌到12—14美分的水平。第三,由于国内农业种植成本的增加,以甘蔗糖为例,国内吨糖成本从2005—2008年阶段的3500元左右的水平上升到4500元—4900元的水平,上升的大趋势无法阻挡,到了2014—2015年的这个阶段,更无力与进口糖3100元—3300元的成本竞争。第四,根据糖业协会的申请,多部门协调对白糖进口进行管控。但是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并未明确行文颁布与WTO违背的禁止原糖进口的政策。
其次,简单概括一下国内制糖企业的运营模式。耕地白糖工艺,数十年未改,成本中,糖原料占比例大,企业规模普遍在万吨以下,由于人工和地租的刚性上升,企业很难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吨糖成本,提高竞争力。相反,经常见到的是,由于糖价的起起落落,大糖厂经常吃不饱,固定摊销大,大厂反而容易大亏。企业技术投入占经营收入的比例极低,农业技术和工艺研发在中国是研究院所在主导,两头脱钩。糖厂的所谓技术改造,通常是糖价高是提高加工能力,榨季来临前的修修补补。糖价高时,从农资和机耕上鼓励和扶持农民多种植甘蔗和甜菜,并提高收购价格加以强刺激。糖价低时,拖欠糖料款,加大扣杂等等,坑农误农。
第三,市场角度看问题的症结。
成本过高,其中核心是吨原料成本高。而吨原料成本高的焦点:甘蔗人工收获成本高;甜菜产量低,含糖不稳定,人工收获成本高。
销售节奏把握能力低。通常是低价时,竞相杀价,低价卖糖,高价时囤糖惜售赌后市。经常造成销售均价不理想的结果。
最后,提出几点浅见,供参考。
甘蔗糖:发展双高基地导向有问题,越是规模化,改良化的土地,越容易不种植甘蔗,造成国家扶持糖业资金的流失。甘蔗,就是要种植在贫瘠的土壤上,良田不可能种植甘蔗。对有一定坡度,贫瘠的却适合种植甘蔗的地区,推广稳产耐旱的高糖品种,推进小型农机尤其是甘蔗收获机械的使用。大面积连片的土壤,种植甘蔗的稳定性差,大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投入打水漂的可能性不小。
甜菜糖:新疆和内蒙存在大面积的适合甜菜发展的高糖区,黑龙江主产粮区彻底退出制糖业。甜菜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上完全成熟,需要的是消化该项技术的过程。代表性的技术,是德国荷马甜菜机械化技术在内蒙和新疆部分地区实践。
营销上:研究库存消费比和国内国际两张平衡表,具备判断牛市和熊市的能力。在糖价上涨时,顺势销售,不囤积居奇。合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牛市减少套期保值比例,适度套保。在进口糖暂时受到管控,国内糖价有起色时,顺价卖糖,更不要去参与投机做多。制糖企业自身是天生的空头,赌政策,投机买糖,是非理性行为,容易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熊市中加大套期保值力度,降低亏损幅度,或略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