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中华民间武师--董瑞春

中华武术产业网 2016-01-06
阅读:667

董瑞春,男,汉族,1967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张策通臂拳第四代传人。现任香河县武术协会常委副主席、张策文化发展联合会主席、张策五行通臂拳研究会会长、天津市武协形意拳研究会顾问,中国武术六段。

董瑞春自幼年就酷爱武术,7岁起与其四叔司练少林五行八法拳、通臂拳基本功法,十二岁随二叔习练形意拳,十五岁拜张策通臂拳第三代传人吴术清为师。在习练通臂拳之间,多次随四叔看望师爷张以谦,并得师爷的深深教导。二十六岁经师傅推荐又拜第三代传人赵建国为师。经三位师傅的精心教练与自己的苦学精炼,得到通臂拳的精髓。其弟子康晓仪、王明旭、董浩均在央视主办的《武林大会》上夺得较好的名次。

为了追求武术、传承武术,走遍了大江南北,拜师访友,刻苦习练,武功精益求精,把自己的工作投入到武术事业上,申请国家承办中华国术馆。在2013年成立了国术酒业有限公司,建企业,以商养武,以武促商,生产国术品牌的通臂拳酒、太极养心酒、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酒等多种纯粮酿造的武林品牌酒,以喝得放心健康酒为更多龙的传人健康养生而不懈努力。

张策五行通臂拳是以单操单练、散手技击为主的练功方法,操练时表现为松肩探背,甩臂抖腕,立轮成圆,两臂宛如通臂猿猴,臂长身灵,全身松柔透空,节节贯串,力由脊北量发,是内外双修的中华传统武术优秀拳种之一。它崇尚快捷,着力弹冷,手臂柔软若鞭,却又硬似钢铁,它以其独特发力方法在中国武坛上久负盛名。

五行通臂拳作为中华优秀拳种,其精微尽在打手歌“轻灵活缓缈,柔软速疾巧,冷弹脆快硬,粘连绵黏随”这二十个字中,其中“冷、弹、脆、快、硬”这五个字指的是通臂拳内在的劲力特点。以通臂拳五行掌(摔、拍、穿、劈、钻)为例,歌诀中讲“摔掌冷急似炸弹,拍掌直出迅如电,穿掌相连似星串,劈掌好似霹雷震,钻拳发出急又冷,犹如放出连珠弹。“这里有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五种劲力。冷似手中脱鱼:指的是突然、猝不及防的意思,就好像鲤鱼在手中打挺一样,让人把持不住;弹似弹簧伸缩:指的是弹拦发放,就好像弹簧被压缩、弹簧板反弹一样,一击到底,劲力贯穿;快似流星闪电:批的是两臂连续发力,中间没有间断,好象连珠炮一样连绵不断;硬似铜锤铁棒:指的是两拳及两臂有打击和抗击打的强度,像钢铁一样坚硬无比。通臂拳的劲力不是单一的力,是复合的、混元的、多种劲力混合在一起的。

东方大侠通臂拳圣张策

张策字秀林,直隶香河县马神庙村人(现天津市武清区),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6月16日),本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0月8日)享年六十八岁。

张策出身武术世家,幼时随父辈学习弹腿、黑虎拳、二朗拳等,后遇金陵笑和尚学得五猴通臂拳。

十二、三岁,携艺入京访友求贤,邂逅“杆子祁”传人王占春,随得以荐擢,列入良乡“飞刀”陈庆之门墙。期间亦师承太极名宿杨建侯先生,研习杨氏太级八个春秋。陈庆圆寂后,又与同师挚友,王占春同游共研五行通臂拳械九载有余,深得王先生之三睐。后王占春诈率出走,张策寻访未果,幸逢王之业师韩屏山道长,尽得其传,磨励经年,张策五行通臂拳,盖达登峰造极之境界。

张策艺成后返回故里,分别在香河县城、渠口镇、圣延寺、甘露寺和马神庙铺场课徒。共弟子中多有功成名就者。堂弟张喆(字既明)也因张策通臂拳而杨名立万,誉满津门;掌门弟子韩占鳌、周景海、周学伊、张殿华、张岫云(智化和尚)、康文胜、张公干、刘子和,亦是武功精湛、名冠京东,时称“八大弟子”。其中韩占鳌、周景海、周学伊、张殿华四兄弟,怀着“强我宗族,壮我国魂”之志,勇赴南京参加首届国术国考,四人均载誉而归。

经张策、张喆二师多年的耳提面命,同乡张永清、张义民、张景泉、刘长林,。张学增随之脱颖而出,声名鹊起,被世人颂为“五虎将”。

张策一生出关外,南下江渐,技显京津两地,广育俊杰,数折强梁,“铁鞋”、“臂圣”、“东方大侠”之美誉,鸣彻环宇,桃李天下。故而一九三三年获聘于第二届国术国考之评判委员,后留任南京国术馆,广传通臂绝技。

张策晚年,以杨家二路长拳为基架,吸取健候公、班候公常用手法,补以通臂之散手,创编了一百零八式“通臂太极拳”套路,丰富了本门内容,旨在把内练之功,展于外形,在养生的同时,增大了技击作用。诚然,张策在打手实作时,能融太极与通臂为一炉,两功并用,真正做到柔化刚发。搭手之间,听的准、化的灵,拿的住,发的透。达到利斧剁干柴、锥扎软泥之意境,几近神乎其技矣。

而今哲人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爱憎分明、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和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永远是武林风范,其巧妙绝伦的技艺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辈当励志笃行。怀德继承,薪火相传,告慰列宗。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