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练拳感悟

中华武术产业网 2016-01-19
阅读:1575

_______浅谈三分拳架七分悟

刘国容

练拳三分拳架、七分悟,“悟”字意何解?理解,明白,觉醒,醒悟,领悟。在这里很显然是个动词词性,应该理解为动脑筋去思索去感悟、最后到大彻大悟。

笔者本着第一、明白为何“悟”占七分?第二、“悟”什么?第三、怎么“悟”?三个方面谈谈练拳近十年的肤浅认识与大家分享,进而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首先,为何“悟”占领先地位,那就是太极拳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要从道家哲学、古代医学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来认知太极拳,它的确精深玄妙,妙不可言,并非弄清方位角度,比比划划就是练太极拳了,王宗岳《拳论》所言: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释为:太极因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万物互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那么,运用阴阳辩证之理,建立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实现攻防技击和健身、养性为一体之目的这就是“太极拳”,故练 太极先讲阴阳,万物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故阴阳之母也。这是道家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这里就传统太极拳而言,它的确对习练者的要求高于任何一种运动健身项目,不能和广场舞或者广播体操混为一谈。也就是它并非肢体运动,它是一种从内到外的聚意念、气息、肢体为一体的运动。因此,它的性质决定了练拳必须悟拳,极十三势行功心诀”中所言: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是以意念为主导,引动内气、太催动外形,内外相合,这些都是拳意的内涵。而且是就一个动作需要不计其数的去感悟。是一个由心知到身知的漫长过程。非打一遍又一遍自我感觉良好、不懂脑子去悟打的遍数越多就离太极越远,因为可能一错再错,这不是练太极拳,不过是做操锻炼身体而已。

其次,要知道“悟”什么?悟什么的问题是要明理的问题,有道是:“一层功夫一层理”,作为初级阶段就杨氏太极拳而言就该好好去悟杨澄甫的“十要”,以及明白太极“十三式”,读懂王宗岳的《拳论》也势在必行,这些应该是习练太极拳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习练者在行拳中的行为准则。

再次是怎么“悟”的问题?这个问题显然是在练的过程中把拳理作为纲,首先是解决一个身法问题,曾有位武式太极拳老师告诉我:“只要身法正确,手上怎么动均是打太极拳”。师父曾告诉我:“动脑筋想杨澄甫的十要,再对着镜子把自己的每个定势和杨澄甫的拳照作比较”。可见身法问题是把意念支配行动作为过程,在意念的支配下肢体的协调统一验证身法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更要配置好力点何在?劲路走向何在?起源于脚跟,发源于退、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谁都会说,可是,在练的时候怎么用意念支配这个行动呢?感知又是怎样的呢?稍节引领,中节随,根节又怎么推进等等,还需师授以及拳友的相互切磋、更少不了自己的执着与坚持,在练拳过程中找到的任何感觉通过反复体验而留在记忆里并成了自己的东西,再反复感知体悟并成为自己练拳的习惯而留在体内成为自己的功夫。通俗的说,心知不等于身知,知晓理论不等于你就把拳打好了,架子对了不等于你就有功夫了,你的养身效益就达到最佳状态了。练拳是个终生的系统工程。为此,师弟倡议练拳不用音乐,我于是丢了音乐,把音乐作用于大脑的愉悦换成了用心去找感觉,思考劲道的走向起落,例如:起势这个动作,我几乎每天对着镜子练几遍,老师说“动意点火催行动”,那就是先在心,后再身的问题了,先调整好意念进入太极状态,用意念驱动双臂慢慢抬起之时,意念命门后撑由脊柱上行,两臂与肩同高时穿过到达百汇,随两臂下俺沿印堂穴檀中穴回到丹田,正好转了一个小周天。太极拳给预习练者健康的气质美,人体的外在没,于是拳架的美也尤为重要,杨氏太极拳的舒展大方,行云流水更是美哉。只不过,不去悟道内在的美,没有正确的身法就无法表达拳架的美,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

师父领着我在太极的路上艰难爬涉,路漫漫其修远曦,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这两条朽腿制约着我,高难美的太极舞我来说等于盲人学绘画,这正好限制我多走意,岂不是更要向着悟拳去努力吗?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