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至203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的发展既追求经济增长,也追求绿水青山。这一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能源的发展目标和路径设计需要在立足国情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予以统筹规划。我们要正视能源发展的现实挑战,认识到能源变革须助力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控制碳排放的承诺。《巴黎协定》签署之后,我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30年前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0-65%,碳排放于2025年前后达峰并力争尽早实现。
天然气大发展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和高成本使用挑战
国际经验证明,天然气消费大规模推进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基础设施健全,二是价格合理。目前这两个条件在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基础设施方面,无论是管网还是储气调峰能力,我国与发达国家均存在差距。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干线里程目前仅8万公里,而与我国幅员相似的美国州际管道里程长达50万公里。美国如此大规模的管网支撑着近8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我国目前的天然气消费不到2400亿立方米,若要大规模推进天然气消费,管网设施不足是短板之一。我国2017年天然气储气设施容量为130亿立方米,有效工作气量不足70亿立方米,占整个消费量的3.3%,与国际平均水平10-15%有较大差距。天然气基础设施不足是我国在2017年推进煤改气工程进程中出现的气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天然气终端用户对天然气价格高度敏感。在80美元/桶油价、600元/吨煤价参照下,发电用户的气价承受能力约为1.5元/立方米;工业用户的承受能力在2.5元/立方米;化工用户的承受能力在1.5元/立方米。2017年工业、发电和化工用气占整个用气量67%。随着市场化定价的推进,一个新的现实问题随之出现,就是天然气进口价格近中期有上涨趋势,目前的进口LNG到岸价已经突破1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进口气价上扬将导致国内气价“水涨船高”,终端用户能否承受增长的气价给天然气消费的推进带来严峻挑战。
同时,需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尽可能控制能源对外依存度的过快增长。所以,我国在新时期的能源转型须在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以稳油、增气、发展非化石能源为主线。其中在中短期内能源发展重点有:
煤炭清洁化利用
煤炭是我国主体消费能源。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必须兼顾能源国情,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将煤炭的消费比重大幅降低。在此形势下,必须将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作为重中之重,作为能源转型的基础。
稳住石油消费
考虑到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以及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地缘政治的影响常态化存在,有必要对石油进口予以政策调节,避免过多的进口。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控制下游产能过快增长导致的原油需求增长。其二是充分利用政策导向以及市场机制去引导和替代石油消费也是实现稳油的有效措施,其核心路径是通过发展交通电气化、共享交通等降低对燃油的高强度需求。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巨轮前进的动力。当前,我国能源领域的改革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