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浅谈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

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2021-10-15
阅读:2313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的血液、体液、尿液、粪便、痰液等新陈代谢产物是医学检验专业所研究和实验的对象。由于此类物质本身携带一定的细菌,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处理,一定会造成生物污染和交叉感染现象。所以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1.1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够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学生无规范的管理制度,学生进出实验室不穿白大褂,实验操作不带手套和口罩,披头散发、穿拖鞋、把食物带入实验室等现象经常出现,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要求不够健全。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无规范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求、存放要求、操作要求无明确的说明和相对应的仪器设备SOP及仪器使用记录登记表。针对实验室区域划分不够明显,免疫室、生化室、病原微生物室、临检室、高压灭菌室等实验室划分不够清晰,科室之间交替使用,各科室所对应的实验项目无规范的SOP及实验室使用率记录不全。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前期没有结合检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开发制订防护制度,做好前期的规划,导致规章制度的内容的缺乏,所以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检验人员和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验中没有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制度可以遵循,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应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进而生物安全防护效率和质量以及重视度也会受很大影响。

1.2 高职院校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在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中,我们实验室所涉及的科目有临床检验、免疫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检验以及分子生物检验。而这些检验所涉及的标本有血液、尿液、大便以及一些内分泌物质。医学检验这一门课程必须结合临床实验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验室课占理论课的三分之一。高职院校医学检验实验室标本来自于临床医院,所有的标本本身就具有一定细菌,存在一定的生物危害,学生在实验中都要接触不同类型标本的检验物质,特别是阳性血液标本及微生物细菌菌种,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标本以及微生物使用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这些物质存在严重的生物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给检验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能降低实验室的安全性。因此检验教师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需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但在实际实验教学当中,由于从医院取回来实验的标本都属于未知因素,不清楚相对应的标本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危害,而检验学生的实验人员较多,生物安全意识薄弱,学生对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各项操作还不够熟练,对实验室出现突然事件应急处理方式掌握不全,实验室也并无对进入实验室学生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各项操作制度和手册不够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装置不全面、生物安全应急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不能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危险事件更易发生并频繁发生。检验过程中,忽视了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出现没有佩戴手套、口罩和实验服进入实验室,手机、书本、食物随意丢在实验室等不符合规范情况。这些都为细菌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1.3 教学实验室清洁工作不到位

医学检验实验项目多,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及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在实验过程中间,若实验产生的垃圾分类不明确,仪器设备保养不恰当,实验室清洁不到位,均会造成一定的生物安全危害并升高生物安全不稳定因素。医学检验实验过程后会产生使用过的血液、尿液、大便、细菌,实验过程产生污染的消耗品及其他一些消耗品和生活垃圾,很多高职院校并无完整的高压灭菌室及医疗废弃物污物间,这些标本及耗材不能明确分类和清理,加大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实验室教师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些实验过程须用到相关的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是对实验完成后最基本的要求。若实验室各项清洁工作不到位,能够导致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管理工作混乱、生物不安全因素多。所以清洁是医学检验实验室的首要工作之一。实验室房间的消毒透气,实验过程中接触过的实验台面、实验器材,如托盘、加样枪、接种环、接种棒、酒精灯等诸多耗材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交叉污染,均有可能被细菌或病毒污染了。学生出入实验室会带上书本、书包、水壶等相关物品放置于实验室抽屉中。若实验室不能定期对实验室内部台面及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紫外灯消毒灭菌,则极有可能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并很有可能给实验过程的教师及学员构成生物危害。因此对医学检验教学实验进行合理的管理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1 制订符合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手册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该根据实验室实施标准及国家生物安全制度制订相对应适合自己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将生物安全手册作为一本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内容宣传教育,并在每一个专业对应班级开始之前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解读,把生物安全这一门课程纳入实验期末考核。不仅能促使检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知晓生物安全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做好操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进行,确保各项预防措施顺利实施。

2.2 提高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医学实验的人才培养需要高效不断努力。因此,学生实验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培养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保护学生实验安全刻不容缓。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学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细节的讲解,不断提高学员生物安全的意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突发事件演练,离心机标本粉碎的应对方针、消毒液浓度的配置、标本打翻如何处理、酒精灯打翻如何处理、实验室起火等各种突发事件处理方式及演练,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最基本和常见的突然事件应对方针,提高自我的安全防护意识,明确实验工作的性质以及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实施生物防护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宣教实验室各种规章及记录,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进行宣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操作SOP、检验各项目SOP等随时在实验课前进行宣教,让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保养,实验各项目的操作规范化,谨记作为一名检验学者必须牢记各项操作的正规使用及操作措施,做到按流程、按规章制度工作,确保各项实验的安全展开。另外,作为医学检验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最基础的:进入实验室,需要穿戴隔离工作服,特别是进行细菌性检验实验时,先做好自己保护,再检查生物安全柜气流是否为有效循环,再按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做到无菌操作。

2.3 生物安全风险因素意识普及

生物安全风险因素的普及能够降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减少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学生和教师以及实验室都是一种保护。检验工作本身就是意向风险因素非常高的工作。提高学员自身对生物风险因素的敏锐程度,能够帮助学员识别各种类型的生物风险,准确找到风险源头,采取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检验样本采集、样本运输、样本检验过程、样本细菌的传播是发生生物安全风险事件的主要环节,要对传染性、细菌的传播途径、细菌的稳定性、设备应用风险等内容展开相应的风险评估。针对检验过程中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2.4 实验室突发事故的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者因工作疏忽,有时会有意外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对实验人员及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妥当、及时处理这些意外差错和事故,对于保证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操作中,出现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也是常见的,针对检验过程中出现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溢出、刺伤、割伤及擦伤、潜在危害性气溶胶释放时的处理、潜在物质的食入、离心管破裂、火灾和自然灾害等安全事故进行有效培训、讲解并演练,能有效地让学生及时处理并做好有效防范,做好岗前培训和学习,让检验学者把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全部转变为操作常识。防患于未然,并把实验风险降至最低,既符合国家生物安全规定,保证了实验结果的质量,又能保证实验教学的安全实施。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