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他拯救了中国画——吴颖邀吕凤子著《中国画法研究》

华夏经典艺术网 2024-11-08
阅读:201

在中国画坛的浩瀚星空中,吕凤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艺术造诣深邃而广博,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而作为吕凤子的得意门生,吴颖在艺术的道路上,与《中国画法研究》这本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本书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指南,更是他与恩师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共同书写了一段捍卫中国画传承的佳话。

吴颖,原名文蔚,号建安老人,1931年出生于安徽亳州,是中国著名书画家、艺术大师、建安画派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最重要缔造者之一吕凤子的得意门生,与师兄徐悲鸿、傅抱石、吴冠中、李可染、刘开渠、张书旂、王朝闻并称“吕门八杰”。是吕凤子美学思想重要继承者和发扬者。

吴颖在鲁迅故居

吕凤子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开明、兼具新文化观念的杰出人文学者,以及享誉画坛的中国画家与书法家,其著作《中国画法研究》无疑是20世纪中国绘画理论领域中的一座丰碑。此书不仅奠定了“新金陵画派”的理论基础,更为现代中国绘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中国画这片古老的土地,彰显了维护中国画独特地位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自1955年下半年起,吕凤子便倾注心血于《中国画法研究》的撰写,直至1957年7月终成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国画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画前行的道路,使中国画在困境中找到了方向。

1947年正则艺专师生合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极端“左”倾思潮的影响,民族虚无主义在美术界蔓延,中国画因被质疑其科学性而面临被取消的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吴颖挺身而出,写信给吕凤子先生,恳请他撰写一篇关于中国画技法的文章,以对抗这股“左”的思潮。吕凤子先生收到信后,不顾病体,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中国画法研究》的撰写中。他以笔为剑,对取消中国画的错误论断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与批判。此书不仅是在中国画遭遇巨大阻力、陷入困境时的一部理论力作,更以其建设性的理论构建,推动了中国画理论研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吴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照片(左一为吴颖)

在吕凤子给吴颖的回信中,他深情地写道:“画者,非但技艺之展现,实为心性之流露,时间之印记。”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吴颖的心灵。他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艺术家心性修养与时间意识的体现。在吕凤子的悉心指导下,吴颖开始更加注重心性修养,力求在画作中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他深知,只有真正理解了时间,才能在画布上留下永恒的印记。

1983年吴颖在荣宝斋办个展同友人合影

1957年10月11日,南京的一场画家、理论家座谈讨论会上,吴颖再次阐述了自己对“心性修养与时间意识体悟”的理解以及中国画作为我国特色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他指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的心性修养融入其中,使画作成为自己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艺术家还要具备敏锐的时间意识,能够捕捉到时间的流逝与变迁,将其凝固在画布之上,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生生不息、兴发涌现的时间性过程。此外,他强调中国画作为我国的特色艺术,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传承国画艺术,让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画法研究》的问世,不仅为中国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总结,更在绘画实践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它与傅抱石倡导的“新金陵画派”两万三千里中国画写生活动相得益彰,共同维护了中国画的存在与发展。吕凤子先生凭借深厚的绘画实践经验和中国画理论素养,为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艺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国画坛的天空。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中国画法研究》这本经典之作时,不禁为吕凤子和吴颖的师徒情谊以及他们为中国画传承所做出的贡献而感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只有坚守信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而《中国画法研究》这本书,也将永远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吴颖作品欣赏: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