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包装饮用水标准铁腕终结“矿物质水”“小分子水”等营销乱象之后,南昌本土矿泉水企业却在头部品牌与区域龙头的竞争挤压下深陷“冰柜劣势”与“规模困局”。记者调查发现,2002年至2025年间,南昌已有12家矿泉水企业陆续停业停产。
追溯国标进化史
矿泉水行业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不断演进。1987年,我国首部矿泉水标准正式出台,为行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修订版显著提高安全门槛,增设溴酸盐限量(≤0.01mg/L)并明确要求致病菌(如大肠菌群、粪链球菌等)“不得检出”。
到2014年,标准迎来了一次重要更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以下简称“饮用水国标”),该标准明确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由此终结了“矿物质水”“富氧水”“小分子团水”等营销噱头。标准将包装饮用水明确划分为三大类: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和其他饮用水,为市场建立了清晰的品类框架。
2018年更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18)进一步整合安全标准体系,其核心突破是要求企业必须在标签明示水源特征性界限指标(如锂、锶、偏硅酸等)含量范围,使水源价值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这一系列的进化过程中,关键节点的变化意义重大。从最初对矿泉水基本定义、界限指标的明确,到后来对污染物限量、微生物指标等方面的严格规定,每一次调整都更加贴合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需求。标准的升级,无疑为消费者喝上更安全、更优质的矿泉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也对市场上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整个行业向更加规范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南昌先后有12家矿泉水企业退市
面对饮用水国家标准持续提升带来的成本压力,叠加全国性品牌对市场份额的强势挤压,南昌本土矿泉水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第三方企业信息平台数据显示,目前注册地在南昌且存续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共有5家,包括江西恒大矿泉水有限公司、江西雨飞矿泉水有限公司、江西鄱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等。据了解,2002年至2025年间,南昌地区共有7家矿泉水企业因经营异常或违反相关法规被市场监管部门吊销执照,同期另有5家矿泉水企业主动注销。
除了国标升级的成本压力,全国性品牌的竞争挤压也是南昌本土水企面临的一大困境。全国性品牌凭借其规模优势,能够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等环节降低成本,从而在价格上占据优势。在渠道方面,它们拥有更广泛、更成熟的销售网络,从大型超市到小型便利店,都能看到其产品的身影。而且,全国性品牌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积累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高。以雨飞矿泉水为例,作为南昌本土企业,在全国性品牌的强势冲击下,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发展举步维艰,充分体现了本土企业在竞争中的困境。
专家观点:行业未来走向何方
著名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在当前矿泉水行业的发展态势下,资金实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能够轻松应对国标升级带来的成本增加,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市场推广。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朱丹蓬分析,大企业在规模效应、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凸显,而中小企业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由此可以预判,未来矿泉水行业的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
业内专家袁骏则提出,南昌矿泉水市场已进入全方位竞争时代。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价格上,还涉及水源地的争夺,优质的水源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渠道的拓展与优化也至关重要,谁能更精准地触达消费者,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技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检测技术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此外,消费者信任度的建立也极为重要,企业需要通过持续的品质保障和品牌建设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袁骏强调,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南昌本土水企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结语: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矿泉水国标的升级,对南昌水企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转型发展的机遇。它淘汰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净化了市场环境,为优质企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未来,南昌矿泉水市场将在新的标准框架下重新洗牌,行业格局有望更加合理、规范。对于幸存的水企来说,如何抓住机遇,提升自身实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