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制氢技术介绍

[互联网] 2025-08-13
阅读:4

甲醇重整制氢技术

甲醇重整-变压吸附制氢技术是一种以甲醇、脱盐水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催化剂转化成混合气体,然后通过变压吸附提纯氢气的一种技术。

部分工程案例

反应原理

CH₃OH→CO+2H₂-Q

CO+H₂O→CO₂+H₂+Q

技术特点

● 生产技术成熟,运行安全可靠;

● 原料来源容易,运输储存方便,价格稳定;

● 流程简洁;

● 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

● 占地小,投资省,回收期短;

● 能耗低,产品成本低;

● 无环境污染。

主要性能指标

装置规模:30~100000Nm³/h

纯度:99%~99.999%

压力:0.8~2.5MPa

流程示意图

天然气制氢技术

天然气制氢技术是利用天然气加压脱硫后与水蒸汽在装填有催化剂的特殊转化炉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含氢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转化气,经废热锅回收分热量后,再通过变换将转化气中CO转变为CO₂、变换气经降温冷凝气液分离后再通过变压吸附(PSA)提纯得到合格的产品氢气的一种技术。

部分工程案例

反应原理

CH₄+H₂O→3H₂+CO-Q

CO+H₂O→H₂+CO₂+Q

技术特点

● 生产技术成熟,运行安全可靠;

● 操作控制稳妥实用,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廉,回收期短;

● PSA解析气可回烧,既降低燃料消耗,又减少废气排放。

主要性能指标

装置规模:100~200000Nm³/h

纯度:99%~99.999%

压力:0.8~2.5MPa

流程示意图

变压吸附提氢技术

含氢(H₂)混合气进入变压吸附(简称PSA)装置吸附塔后,由于吸附床内吸附剂对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随着压力变化而呈现差异,加压时吸附原料气中的杂质,不易吸附的组分(氢)从吸附床出口端作为产品输出,减压时,吸附的杂质组分脱附解吸,同时吸附剂获得再生,采用至少四个吸附床循环操作,已实现产品氢连续输出。

部分工程案例

原料气

甲醇裂解气、氨裂解气、甲醇尾气、甲醛尾气变换气、精炼气、烃类蒸气转化气、发酵气、多晶硅尾气、半水煤气、城市煤气、焦炉气炼油厂催裂化干气、炼油厂重整尾气。

其它含H₂气源。

主要性能指标

装置规模:400~200000Nm³/h

纯度:99%~99.999%

压力:0.8~2.5MPa(根据用户需求定制)

温度:常温

售后服务

提供装置安装调试期间的技术服务及人员培训

装置验收后保用一年

长期以出厂优惠价提供备品、备件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

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有极板、电解质、电极、催化剂、隔膜等部分组成。碱性电解水的电解质为质量百分数(wt%)为30%的KOH或NaOH溶液。电解状态下,阴极水得电子生成氨气和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通过隔膜,阳极氢氧根失去电子生成氧气。现阶段碱性电解水制氢是成本较低、技术最成熟、产业化程度最高的电解水制氢技术。

部分工程案例

技术特点

● 超纯氢气:该设备所产出的氢气纯度高达99.999%,露点可以达到-65℃,负荷适应性强,操作压力和产量在额定值以下连续可调。系统实时在线监测产氢纯度,这一功能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大幅减少维护量和替换成本。

● 已证明的可靠性:电解槽体为双极性压滤式板框结构,采用特殊密封结构和材料,长期运行无渗漏。

● 按需求产气:最高产气量根据型号不同,更大氢气产量可定制。

● 安装简便:每一套制氢系统出厂前均已组装完成,采用集成式框架结构,方便运输与现场简单快速安装。

● 过程控制严格:每套设备的设计、材料的选用和加工严格控制。

主要性能指标

电解槽设计寿命: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长不低于80000小时(易损件除外)

氧气出口处氧中氢含量:小于1.5%(体积百分比)

系统出口氢气露点:≤-65℃

氢气出口尘粒:≤1.0μ

氢氧液位差正常自动运行:≤20mm(水柱)

电解槽结构图

焦炉煤气净化技术

焦炉煤气经除焦油、脱萘、脱苯、常压(加压)脱硫、精脱硫后制得净化煤气。净化后的焦炉煤气可进一步通过加压+PSA等技术得到99.9—99.999%的氢气。

部分工程案例

技术特点

● 净化度高,回炉气燃烧废气硫含量达到国家标准;

● 不补碳,不富氢,净化费用低;

● 反应温度低,无循环气,不需补充蒸汽;

● 回收率高,纯度高,操作费用低;

主要性能指标

焦炉煤气处理量:1000~460000Nm³/h

精煤气萘含量:≤1mg/Nm³

精煤气焦油含量:≤1mg/Nm³

精煤气硫含量:≤0.1mg/Nm³

适用范围

焦炉煤气、电石尾气等工业尾气制天然气。

欲了解更多关于普菲科集团制氢技术,请走进9月24-26日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2025 中国(新疆)煤化工产业升级、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峰会暨绿氢引领、智能化驱动发展论坛,该司领导将会在会议上作精彩报告,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