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端船型多
我国现有远洋渔船中过洋性渔船千余艘,大多为油耗高、设备简陋、续航能力低的低端产品。大洋性渔船大多是国外引进的,船龄现已超过20年的老旧船舶,或仿造、改造船舶,自主设计建造的仅有深冷金枪鱼延绳钓船、大型远洋鱿鱼钓船和去年交付的“金汇8号”;
2、 装备整体水平低,设备安全性差
国外远洋渔船装备基本是自动控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确保了产品的品质,而我国大多以手动操作为主;
3、 船舶总体设计建造水平落后
我国远洋渔船速度较低,能耗大,燃油成本占40~50%,比国外先进国家相同功率的远洋渔船要高15%左右;
4、 远洋渔船装备研发改造投入少
我国仿造的部分渔船性能和质量还没有完全过关,对于探渔、通讯和定位监测等引进设备国产化投入严重不足;
5、 捕捞系统设计和集成差距较大
捕捞技术和设备对于远洋渔船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我国先进的大型渔船的捕捞系统主要依赖进口;
6、 缺乏冷藏、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能力
渔业发达国家在冷藏、加工等影响渔船经济性的关键设备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通常采取集成打包方式销售系统,极大地制约着渔船装备的发展;
7、 渔船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极少
欧洲在钢材、稳性设计、破冰能力、鱼糜深加工设备、直升机救助方面采用了许多高科技装备,因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国内使用和研究几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