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汤大发斫琴记

乐器采购网 2013-08-06
阅读:978

  从门外汉成长为制琴大师,把薪材打造成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的音板产业……汤大发一家人用30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为虚热的文化产业注入了一针清凉剂。

7月3日,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了河南省文化企业50强名单。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乐器音板专业生产厂家、中国乐器协会理事单位,成源乐器音板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让人多少有些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年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实现利税800多万元的公司,其创始人汤大发,以及他的弟弟、现任公司总经理的汤二发,都不是专业音乐人出身。前者最初的职业是一名化工厂的工人,后者则是一名村官。

汤红伟 ,汤氏古琴的二代传人。

之于古琴不仅能斫,更师出有名,是斫琴名家田双琨先生和演奏大家马聚福先生的高足。

2011年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百年风华”,邀请汤红伟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进行古琴演奏。此图为现场演出照。

 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汤大发不仅把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古乐器原材料供应商成功转为汤氏古琴的研创,还把自己的儿子汤红伟培养成为古琴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如今,开封汤红伟专业古琴制作坊、扬州市文慧琴馆,已经成为我国古琴市场的两块重要阵地。

  从门外汉成长为制琴大师,把薪材打造成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的音板产业……汤大发一家人用30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为虚热的文化产业注入一针清凉剂。

  ■■业由智生

  如果用合适的时候遇上了合适的人来形容创业者汤大发,是再合适不过的。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北京乐器厂派人四处找适合做琴板用的老桐木时,河南兰考人汤大发正从原来工作的化工厂辞职,四处销售电工用的木器。他的主打产品,就是怎么能让电灯灯头固定在墙上用的那块质地疏松的桐木小木板。

  同样的木板,用途却大不一样。“订在墙上和放在乐器上做音板,其体现经济价值的差异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汤大发在得知了这个信息后,主动拿着材料找到了北京乐器厂,提出了能否合作供货的想法。

  汤大发当然是有备而来。

  提起河南兰考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焦裕禄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治理风沙的故事,已经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当时,他们种植的树种就是泡桐。

  据专业人士介绍,泡桐共振性能好、共鸣程度高,是制作民族乐器的绝佳材料,完全可以替代松木等名贵木材制作音板。

  对兰考当地人来讲,泡桐并不值钱。它10年就能长成高达20米的大树,兰考县农田全部间隔种植了大量的泡桐,经过多年积累,资源相当丰富。由于泡桐年轮疏松,不能制作家具、地板,只能作为薪材使用。

  “这种树,我们那儿是要多少有多少啊!”汤大发回忆当年还依然兴奋。

汤氏金丝工艺琴 金龙56福琴

最初的使用过程,也并不简单。北京乐器厂把汤大发送检的板子截成两截,一半在乐器厂留存,一半由他拿回兰考找同品质的音板。

  众所周知,一棵树的长成要有阴阳面以及上下部分,不同部位出的材料都会有一些差异,而北京乐器厂收货是要凭留存的那块样板,可见最初合作的难度是多么高。

  就是这样由不信任到信任,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几年,汤大发和弟弟迅速在古乐器音板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期间,他们还做了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受托起草《国标》草本。

  1991年,当时国家轻工部要起草民族乐器相关的国家标准,并把这件事交给民族乐器协会来办。而在此前,民族乐器中音板就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用什么样的音板由制琴师傅说了算,也完全符合行规。

  如果用“无中生有”来形容当时起草《国标》的背景是比较准确的,汤大发的企业标准遂成为当时“母本”。

  1993年,《国标》正式公布。此后,兰考县成源(原来叫龙音)乐器音板有限公司也被定为国家定点的“全国乐器桐木音板加工基地”。

  现在,这家公司的产品种类涵盖了古筝、琵琶、扬琴、古琴、柳琴、大中小阮等民族乐器音板,以及马头琴板、竖琴音板、吉他音板、日本古筝板、韩国加也琴板、集成材和桐木风琴音板和桐木钢琴复合音板。在国内民族乐器用桐木音板总供量中,已经占到了80%的份额。

  ■■琴为心音

  今年,汤氏古琴制作技艺被评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汤大发30多年的乐器生涯潜心于琴的最好褒奖。

  汤大发在做音板的生意时,也逐渐对制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其中一个因素是他想通过古琴的制作来更深入的了解古琴。于是,他利用企业的优势,开始研制古琴。一方面,他从搜集查阅大量制琴资料入手,向国内著名的制琴大师及古琴专业演奏家咨询请教;另一方面,1990,又聘请北京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为公司专业顾问,亲临现场指导,研发古琴制作。

  结果当年,他在认真总结研究古代名琴制作风格、材质、造型、工艺等精华的基础上,硬是造出两把古琴。

  自古“琴棋书画”琴为首。可见,琴在古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古琴的创制历史久远,早在远古之时华夏的始祖伏羲氏与神农氏就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之后又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

  自此,无论朝代更迭,无论世事枯荣,古琴历经数千年而不缀,古琴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如果说,1990年汤大发斫琴是“近朱者赤”,而1995年汤大发在成都参加“打谱会”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在“打谱会”上汤大发发现,国内古琴行业的艺术家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但真正的好琴却非常少。回来之后,他与弟弟商量,决定把音板的业务都交给弟弟打理,自己则专心研究古琴。

  世上从来就没有平坦的路。

  比如,2000年以后,汤大发面临一个新的选择。 一方面,音板公司的业务急速扩展,包括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这样有50多年历史的老厂,都找上门来合作,创建了兰考县上海牡丹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另一方面,自己主攻的制琴业务遇到了瓶颈;掌握古琴漆断技术的师父已经很难找到了。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2003年,汤大发听从内心涌动的情愫,从河南来到江苏扬州,开了自己的琴室,因为这里有一些民间漆器艺人还保留着这门手艺。

  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汤大发终于取得了突破。

  2007年,汤大发研制的古琴被推荐参加了北京举办的“中国心奥运情”第29届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演奏会;2008年,汤大发制作的“中国心奥运情”和“圆梦”系列古琴,先后被北京首都博物馆、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从此汤氏古琴走进国家文化的最高殿堂。

  汤大发向记者介绍最多的就是“圆梦”系列古琴和“太空式”系列古琴,“国家博物馆能收藏我的琴是对我最大的鼓舞,这也是在圆我的梦!”

汤氏金丝工艺琴 金龙百福琴

据了解,汤氏古琴在全国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中多次被评为金奖、高级金奖;在第七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上,由汤氏古琴的二代传人汤红伟推出的“金

  龙百福”、“金龙56福琴”

  荣获博览会“十佳”最具世界价值中国文化产品。汤红伟解释说,“56个不同的福代表着华夏56个民族,56个民族同祝福;中国梦,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梦。”

  斫琴要有一颗慧心。做一把好琴不仅要懂木性,还要掌握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每一样工艺又不同于生产线上的经刻度,而是一种长时间的摸索,倾注的是斫琴者对木性、对声音、对技术的种种综合性的理解与运用。也因此,每一把琴的琴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对于传承,汤大发则非常开朗,“最高的技师就是我了,其次是我儿子汤红伟,我带的几个徒弟现在都自立门户了,他们能自立门户,我很高兴,这样,也能为汤氏古琴在全国的售后服务找到很好的维护团队。”

  汤大发不愧为一个智者,但他也有担忧,“做琴的技术也许两三年就能学会,但真正成为一名琴师,非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来沉淀不可。”汤大发说,在这个行业里,没有速成,唯一的决窍就是用心,用心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最终的成就。

  这也是一条从大匠到大师之路。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