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神韵随州更洁美 圣地车都展新颜

市容环卫网 2013-09-04
阅读:111

  今年以来,随州市环卫处按照市政府“四治三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3+3创建工作目标,以建设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证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有序向前推进。

  一、今年以来的工作

  (一) 改革环卫管理体制,明确市、区管理责任。

  今年4月1日,市政府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五级联动”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曾都区参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改变过去“一把扫帚扫全城”的工作方式,形成“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新体制,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责任明确,营造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市环卫处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主管部门,主动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曾都区密切配合,每周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曾都区政府在随州论坛、随州日报曾都新闻公开征求意见,曝光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脏、乱、差的现象,督促各街道办事处整改市民反映的热点、焦点的问题,经过4个月的运行,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接管道路绿地清扫保洁,降尘除污成效显著,

  一是每天出动6台道路洗扫车、扫地车在城区18条主干道进行道路机械化洗扫,即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量,又提高了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二是加强繁华商业区街道的夜间清扫,全天候清扫保洁模式初见成效。我处在解放路、舜井大道等道路安排12名环卫工人负责商业区街道。晚9.00-11.30分的夜间清扫,改变了过去夜间清扫保洁质量不高的问题。三是新接管迎宾大道、季梁大道、清河路、鹿鹤大道等道路,纳入我处日常考核管理。新接管道路面积51.61万平方米,增加环卫工人10 人,道路清扫保洁达到同步管理,保洁质量明显提高。三是主动与园林部门对接,搞好主干道绿化带环境卫生管理。经过测算绿化带接管面积为51.16万平方米,我处配备20名环卫工人负责主干道绿化带环境卫生及主干道漂浮物的管理,使道路清扫保洁、绿化带环境卫生保洁纳入环卫处一体化管理。

  (三)解决市民诉求,公厕免费开放。

  随州市处按照市政府关于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四治三化”方案的规定,2013年9月1日起对市民免费开放公厕,公厕收费的历史从此终结。为搞好公厕环境卫生管理,招聘30名环卫工人负责公厕环境卫生保洁,明确管理责任,每天进行考核,确保公厕免费开放后卫生管理不滑坡。

  (四)设施建设克难奋进,垃圾中转效率提高。

  今年市政府下达的“十件实事”工作任务,我处必须完成20座公共厕所、30座垃圾中转站(点)的建设,截止目前,已经完成5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投放110个垃圾转运厢, 149个垃圾桶(其中背街小巷共配备垃圾转运厢 73 个,投放到各单位垃圾桶 149 个),安装200个果皮箱,30座垃圾中转站(点)的建设全部完成,公共厕所建设任务完成10座,其余10座正在规划中,待市规划局审批后全面推进,力争12月完成。

  (五)代征代收成效显著,各项代收稳步推进。

  今年3月开始在玉龙供水公司代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随州市环卫处广泛宣传,优质服务,市民由当初的不理解到今天的支持配合,倾注了我们的大量心血,使代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效逐月提高,至8月底已征收200万元。机动车辆生活垃圾处理费自9月1日起在市公安局神农、顺达车辆监测站,市交通局万通车辆监测站3个窗口开始征收。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做好征收前的准备工作,市财政局、曾都区财政局即将代扣。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推进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尝试清扫保洁市场化运行。

  随州 市环卫处属事业单位体制,退休职工保险、正式职工的安置、聘用工人的招聘等问题阻碍着环卫处的市场化改革,打破现有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是环卫工作发展的方向。为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做好准备,随州处计划引进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清扫保洁公司在部分区域实行道路清扫市场化承包,以点带面,逐步在城区推开道路清扫市场化运行。在管理模式上借鉴其它城市管理经验,实行环卫体制改革,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局,将现在“管事”的职能转变为“管理”职能,强化环境卫生考核督办,提高管理水平

  (二)破解垃圾处理费代收难题,提高垃圾处理费收费比率。

  生活垃圾处理费虽然已经代征,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玉龙供水公司代收的生活垃圾处理费由于税收不能免税,至今没有将收取的垃圾费划转到环卫处,还需要协调处理好免税事宜。二是按照市政府会议纪要的规定,机动车辆生活垃圾处理费自9月1日起分别在3个车辆检测站窗口征收,由于车辆检测站不能将交纳机动车辆生活垃圾处理费作为车辆检测的前置条件,主动交纳的车主微乎其微。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从市、区财政局代扣的工作尚未启动,应尽快落实到位。

  (三)环卫设施亟待更新,设施建设举步维艰。

  环卫设施规划难、选址难、建设难困扰着环卫设施的更新换代。目前,我市的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环卫专用车辆与同类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环卫设施的更新换代已经迫在眉睫,市民投诉环卫设施不足、环卫车辆老化、垃圾中转站简陋等问题需要规划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支持才能完成。今年7月,武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为我市编制环境卫生近期规划(2013年-2015年),规划要求3年内我市建成或改造 105 座公共厕所, 5 座垃圾中转站、 60 个环卫工人休息 点、配备 36 辆环卫专用车辆,由于规划部门无法确定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 、环卫工人休息点的选址规划,导致环卫设施建设困难重重,无法完成建设任务。

  (四)垃圾处理矛盾凸显,村民阻扰垃圾进场。

  城南垃圾处理场自今年7月8日被当地村民阻止垃圾进场后,袁市长高度重视,3次与村民对话,赢得村民的理解。经过多次沟通,市环卫处与响水桥村已经签订城南垃圾处理场管理协议书,保证垃圾处理不影响空气质量和周边水质。由于城南垃圾处理场地处响水桥村和毛家棚村2个村的地盘,在处理村民矛盾时应该统筹考虑,对2个村村民反映的问题可以一并解决。目前,垃圾处理场碾压、覆盖工作已经完成,在线检测渗滤液处理设备正在安装,待我处与周边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后,便运送垃圾进场处理。

  二0一三年九月三日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