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苏斌时,他刚刚主持完系里的教师考核工作,一路风尘地赶到宜昌参加第三届中国宜昌长江国际钢琴音乐节。钢琴系是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大系,老师多、学生多,作为系主任的苏斌肩上的担子自然很重。
这次考核对于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创举,不但在学院,就是在全国也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的内部考核在全国来说恐怕都算是最严格的,所以年轻教师的压力很大,但这也督促他们要不断保持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苏斌介绍说,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要参加考核,考核的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包括演奏、讲课、论文写作等。“共有7位老师构成评委会,其中有两位是我们本系的领导或者老教师,其他几位都是从外面邀请的,包括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地的知名专家。”评委依据教师的表现打出分数进行综合排名,排名靠后的要受到警告,如果几次排名最后,那就要面临转岗。“许多人都说,这次钢琴系要玩真的了,有人觉得这样有点残酷,但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举措来调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
苏斌介绍说,事实证明,这样考核的效果很好,尽管老师们都会感到有压力,但是大家都很努力地去准备。“在高校,许多老师从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或多或少地会减少练琴的时间,久而久之,技艺就会越来越生疏。作为一名钢琴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会教,自己还要保持演奏的能力,特别是年轻老师,这一点非常重要。”
近些年来,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年轻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并曾在国际上获过大奖,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也给钢琴系带来许多新鲜空气。“我们的许多年轻教师都很优秀,他们带来了很多国际上最新的理念和信息。”苏斌说,有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可能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在学生眼里,他们亦师亦友,学生也很愿意和他们交流。“年轻人很厉害啊,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也感到‘亚历山大’。”苏斌笑着说。“羡慕他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没有赶上好时代。”
苏斌也许没有赶上好的时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样的经历也让他因祸得福。苏斌早年学习音乐时正好赶上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学校里的文艺宣传队成了苏斌最好的课堂。在宣传队,颇具文艺天分的苏斌如鱼得水,尽管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但却让他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各种门类的音乐。许多人都反映,经历过“文艺宣传队”时代的人思路都很开阔,而且学习能力都很强,所以在音乐上也更容易出成绩。
1972年,苏斌进入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附中学习,算是正式走进了学习钢琴的专业大门。从附中到大学,再到毕业留校,此后的艺术之路苏斌走得一帆风顺。走上教师岗位后,苏斌深知自己基础的薄弱,他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1978年,苏斌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专修班,跟随杨俊教授学习。苏斌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两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泡在琴房和图书馆,他想利用一切机会去汲取知识。苏斌回忆说,那两年的时间自己的学习状态近乎“贪婪”,尽管很苦,但那种吸取知识营养的感觉是非常幸福的。
苏斌是一个不轻易满足的人,回到武汉后,尽管在教学岗位上的工作顺风顺水,但他却出人意料地报考武汉音乐学院的作曲系,重新做回了学生。在作曲系,苏斌踏踏实实地又学了五年,把和声、复调、曲式分析等课程系统地学了一遍,第四年时又去上海音乐学院跟黄晓同学了一年指挥。学习作曲和指挥的经历对苏斌影响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几年下来让他“脱胎换骨”,学习作曲可以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音乐,再处理起钢琴作品来,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因此,他总是建议学钢琴的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学一下作曲和指挥,这一定是大有好处的。转自《音乐周报》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