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南京博物馆陈列的古代取暖文物

中国文物网 2014-12-29
阅读:229

  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收藏的文物中,有一批古代冬季用品:加热汤羹的温碗、后来演变为“烫壶”的手炉、可以加热的抄手砚……这些传世的老物件,展现了祖先抵御寒冷的智慧。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造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抄手砚”在宋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人们将砚台的底部掏空,前端和两侧留边与砚堂相连,三边如足,平整着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这件明代抄手端砚,掏空体积较大,远远超过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厘米。

  专家告诉记者,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放一根小蜡烛,对墨汁缓缓地加热。南京历来是中国文教中心,读书人云集于此,自然要想办法应对南京寒冷的冬天。

  与今天化学试剂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烟、松烟、胶等,严格地说,墨水并不是液体。墨块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后,是以胶体的状态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会看到人们在写字作画过程中,还要随时磨墨。“一到冬天气温降低,墨汁凝固的速度就会加快。此时,在这件手抄砚的空当中,点一根小蜡烛,就可以加热墨汁,减缓凝固的速度。

  描金青花五彩八宝纹瓷温碗由三个部件组成,它的“外壳”形似一口锅,两侧各有一只金属环作为把手;“锅盖”上雕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狮子狗;“内胆”是一只瓷碗,碗口外扩,正好扣在外壳的边缘。

  南京市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介绍,青花温碗的内部结构与今天的保温瓶相似,外壳与内胆分隔开,形成中空的结构。但相对于现代工艺制作的保温瓶,瓷器无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导热。因此,使用这件“保温饭盒”,要在“锅”里倒上热水,把盛着饭菜、汤羹的瓷碗放进去,浸泡在开水中。

  在金石学(即中国古代的“考古学”)流行的明清,人们热衷把出土、传世的前代文物,仿制成文房用品,出售给文人墨客。这些图案表明,青花温碗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出自大户人家的读书人。“或是复习备考,或是醉心于诗书。有了这件温碗,寒冬腊月中,不必担心刚出锅的饭菜转身就变凉了,只要吩咐丫鬟们按时往温碗里倒开水,饭菜就一直都是热的。”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