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6日,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说伊旗实践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考察足迹,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能源、文旅、农牧一线,探寻着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密码。
煤海重生:黑色伤疤的绿色蜕变
伊金霍洛旗的转型,始于对煤炭经济的深刻反思。在纳林陶亥镇满赖村,从“黑”到“绿”的转变始于2019年。该村与当地煤矿启动实施采空区综合提升示范项目,治理面积达2000余亩。
到2025年夏季,当重庆大学实践团队踏上这片土地时,采空区植被覆盖率已超过 80 % 。曾经的“伤疤地”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赢模式令实践团赞叹不已。
在蒙泰满来梁煤矿,巨大的采煤设备整齐排列,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实时显示着井下的生产状况。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煤矿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的转型升级之路,从过去粗放式的开采到如今的绿色矿山建设,从单纯的煤炭生产到延伸产业链条,每一个变化都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伊旗在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的决心与成效。蒙泰满来梁煤矿负责人介绍:“智能化采煤只是起点,我们正打造‘地下产煤、地上生绿、风光发电’的立体模式!”
蒙泰满来梁煤矿水务管理员李旭介绍智能化监控系统
文旅兴村:文化底蕴激活经济新动能
2022年,满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应运而生。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村民通过担任讲解员等角色,实现了从“靠煤吃饭”到“靠绿发展”的转变。这个曾经是采煤沉陷区的地方,如今已成为集田园、果林、牧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庄,更是成为了满赖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满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则让团队看到了煤矿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合作社通过与煤矿合作,发展配套产业,让村民们共享发展红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村党支部书记秦岭向学生们介绍这一变化。
步入苏泊罕大草原和美好农场,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牧业的场景令人惊叹。农场主展示“手机种菜”系统:“温室温湿度自动调节,订单种植直供大湾区,年收入翻了两番!”草原旅游更带动周边超千名村民就业,“牧家乐”年均增收达10万元。
实践团带队辅导员柳冠宇称郡王府市场化运营为文旅融合的典范。郡王府通过与高校合作,创新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梦回郡王府》实景演出,形成了“实习实训实践”的立体化模式。“学生日常实习实训在伊旗乌兰牧骑,舞台实践在郡王府”,该模式既解决了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平台问题,又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了专业人才力量。
实践团成员温雅然记录满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文明解码:北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在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的腾格里广场上,实践队员温雅然抚摸着仿元大都城墙的夯土砖,远处突然传来悠远的长调。一队身着铠甲的骑兵行过,扬起的历史烟尘中,《凤鸣九曲》实景演出的序幕正在开启。负责人讲解:“产业园以元大都建筑群为骨架,注入非遗工坊、影视基地等现代元素,让沉睡的历史变成可体验的产业。”
当地力求以文化铸魂、旅游强体、影视塑形,秉持“大文化、大旅游、大影视”的发展理念,实现文化、旅游、影视三大板块融合、互补、提升。近年来,产业园推出沉浸式剧场,运用实景场地、机械鼓阵、全息纱幕、光影交互技术上演《凤鸣九曲》《战马传奇》等多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景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蒙古族创世史诗为蓝本,将元大都城墙、可汗大帐、草原战场等历史场景实体化。
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实景剧《凤鸣九曲》第一幕
“原来伊旗选择文旅赛道并非偶然,”队员刘欣磊在笔记中写道,“从匈奴金冠到现代能源装备,这片土地始终在创造性转化中突围。”鄂尔多斯博物馆也成为实践团的“第二课堂”。成吉思汗陵祭祀大殿前,八百年不灭的酥油灯映照下,实践团带队辅导员柳冠宇指着调研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伊旗近三年文旅产业增速达21%,远超传统能源板块。“当煤矿企业开始投资影视基地,文化产业成为人们的心之所向,这种跨界融合正是转型的内生动力。”
实践团与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工作人员沟通中
暮色中的蒙古源流影视城,实践团成员登上仿元大都城墙。远处,《凤鸣九曲》的鼓声再次响起,马头琴声掠过草原。队员们手中的调研本密密记录着伊旗蝶变的轨迹——从“煤海转型”的坚定步伐到“文旅兴村”的蓬勃态势,伊旗用超过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华丽蝶变。重大学子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了这一精彩的转型历程,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