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刘光诚
“古乃采珠之地”的蚌埠素有“珍珠城”的美誉,被称为“两淮重镇,沪宁咽喉”。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千里淮河穿城而过,位于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67.81万。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蚌埠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卫工作,环卫投资逐年增加,机械化程度显著加强,环卫工人待遇和地位稳步提高,城市环境卫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连续获得两届“全省文明城市”称号。目前,蚌埠市共有环卫专业队伍2955人,担负着145条主次干道清扫保洁、159座水冲公厕和22座垃圾转运站以及一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卫生管理任务。共有各类道路清扫车、洗扫车26辆,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2%。年转运生活垃圾27.38万吨,年处理垃圾渗滤液8.21万吨。
一、完善法规,强化管理
加强法制管理是实现市容整洁与环境卫生工作“三分清扫,七分管理”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蚌埠市不断强化完善市容环卫法规,制定了“蚌埠市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指导手册”、“蚌埠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蚌埠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办法”、“蚌埠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公交、出租车卫生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蚌埠市道路洗扫车作业规范”、“蚌埠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奖惩办法”、“蚌埠市城市管理工作‘红黄牌’奖惩办法”、“蚌埠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暂行办法”、“蚌埠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为依法治脏、治乱提供了保障。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来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形成了专业管理与群众自管相结合的机制。不但提高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还有效地提高了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多数人制造脏乱,少数人治理脏乱”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
二、理顺体制,深化改革
为了充分发挥市容环卫部门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近年来蚌埠市按照“简政放权、条块结合”原则,对环卫体制进行了二次大的改革。2005年,为充分发挥市级环卫部门管理职能,提高环卫作业效率,市级成立了“垃圾清运公司”和“公厕管理公司”,隶属于市环卫处管理。分别担负着市区生活垃圾转运和水冲公厕管理任务。随着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不断下移,为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干分离,发挥区政府和环卫所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2011年7月1日,蚌埠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原来由市环卫处直属垃圾清运公司和公厕管理公司管理的垃圾转运站和水冲公厕及配套设施、人员和经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由各区环卫所管理,做到人随事走,费随事移。2012年4月环卫体制改革后,市环卫处负责全市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和指导。负责组织各县、区环卫部门开展劳动竞赛,以竞赛为动力,推动环卫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负责垃圾转运站和水冲公厕的招标建设和垃圾废物箱等环卫设备的采购安装。负责环卫职工培训。负责环卫保洁公司资质审查工作。各区环卫部门负责辖区内道路清扫保洁、道路冲洗、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水冲公厕卫生管理工作。此举充分调动了区政府和环卫所环卫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了区政府和环卫所辖区环卫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
三、全面规划,发展环卫事业
环卫要发展,规划是龙头。“十一五”期间,蚌埠市严格按照《蚌埠市“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步伐,加大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累计投资21498万元用于新建购置环卫设施设备。新建和改造公厕65座,新增和改造垃圾转运站14座,更新压缩设备14台,新增和更新环卫车辆45台,新增废物箱4000只,新增拉臂箱、集装箱50个,为实现“环卫工作管理科学化、环卫作业机械化、粪便排放管道化、垃圾收集容器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的目标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十一五”末期,蚌埠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已达到和超过原建设部“十一五”期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的目标,城市水冲厕所率也达到76.2%。
为了更进一步做好城市环卫工作,蚌埠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蚌埠市邀请安徽省规划院着手编制了“蚌埠市‘十二五’城市环境卫生规划”。该规划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树立“一盘棋”思想,合理布局,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重点解决环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选址难、机械设备陈旧、环卫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蚌埠市城市管理精细化、街面管理网格化、社区管理物业化和城市管理数字化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逐步使市区环境达到净化、硬化、亮化、绿化、彩化、美化“六化一体”目标。力争把蚌埠市打造成皖北中心城市。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助推环卫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一)大力推进环卫机械化步伐。
继2011年购置11辆道路洗扫车后,近日蚌埠市又投资近2000万元购置43辆道路清扫车和洗扫车。届时蚌埠市各类大小清扫车将达到69辆,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将达到62%,使城市主要干道和重点区域基本达到“还路本色”、“席地而坐”。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既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又减轻了环卫工人劳动强度,环卫工人的自身安全得到了保障,避免了每年都有环卫工人被车撞伤、撞残、撞死悲剧的发生。
(二)提高工资待遇,环卫工人社会地位稳步提高。
近年来,蚌埠市环卫工人工资待遇稳步提高,特别是周春雨书记到蚌埠后,将环卫工人的工资逐步从550元提高到620元、750元。2013年2月1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又将一线环卫工人的工资提高到1100元,并且给符合参保条件的环卫工人购买“五金”,极大增加了环卫工人抵御风险的能力,环卫工人地位稳步提高。
(三)多方举措,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市容卫生水平
1、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皖北中心城市,蚌埠市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各区(管委会)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蚌埠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城管委)。城管委下设办公室,市政府副市长任主任,负责日常检查考核工作。城管委的成立,标志着蚌埠市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一年来,按照城管委的总体部署和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意见》,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齐抓共管,坚持不懈,城市管理工作得到扎实有序推进,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基本实现了“四个提升工程”即“一是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新品位。二是加强城市管理,打造城市新环境。三是提升市民素质,展示城市新风尚。四是抓好创建活动,树立城市新形象。”的目标,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2、为净化城市环境,防止路面污染,治理违法运输行为,根据市领导要求,蚌埠市行政执法局、交通局、交警支队联合办公,积极开展运输车辆超限违章污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分别从行政执法局、交通局、交警支队抽调38名执法人员成立综合整治队伍,并建立制度规范工作行为,确保整治工作有序进行。二是营造整治氛围,印制400份《关于开展运输车辆超限违章等行为综合整治的通告》,发放给建筑垃圾运输公司、混凝土公司等单位和司机,倡导文明依法装载运输。三是强化工作力度,全体人员分成3个中队,采取设点检查和机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天候整治,对运输车辆超载、逆行、闯红灯、抛撒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理。自6月5日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09人次,设立固定检查点1处,机动巡查19次,查处违法车辆76台次,卸载超限货物761.9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3、为将城市管理纳入公众监督之下,蚌埠市强力推行“城市管理明示牌”制度,将相关信息公示于众,接受广大市民监督。具体做法就是在全市主次干道上设立明示牌,明示牌上印有管理路段、管理要求、责任队员、工作时间等内容,并附有举报电话。广大市民可根据“无占道经营、无流动摊点、无乱停乱放、无裸露垃圾”等道路管理标准,在工作时间内,对城管、环卫、交警等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即可拨打举报电话进行投诉。从而将全市重点道路承包到人,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防止各类不文明现象的滋生和反弹。
4、为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蚌埠市成立了城市市容卫生管理检查组,检查组成员由市行政执法局、市环卫处和各区行政执法局人员组成。检查组每天早晨7点到9点、晚上5点到9点对违章占道、乱摆摊点、出店经营、乱写乱画、乱泼污水、乱倒垃圾等违反市容环卫法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在案,年底进行考核。对检查成绩优异的部门由市政府进行奖励,对检查成绩较差的部门进行批评。次举极大调动了各区进行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城市市容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5、开展劳动竞赛,推动环卫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更好地开展环卫工作,蚌埠市组织各县区环卫部门开展了“珠城环卫杯”劳动竞赛。该竞赛以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美化城市、改造环境、服务当代、造福子孙”为宗旨。努力提高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高环卫职工素质,推动环卫工作的全面开展,切实促进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全市人民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竞赛检查项目有道路清扫保洁(包括两侧绿化带、果壳箱及环卫设施的管理)、生活垃圾收运(含居民生活小区内的卫生管理)、垃圾转运站管理、水冲公厕管理、垃圾处理场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内容。竞赛检查采取平时检查与竞赛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硬件检查与基础资料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年底根据全年检查分数,经过综合考评,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进行表彰奖励。竞赛成绩优异的,所在单位负责人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建议区、县(镇)给予表彰。同时做为区、县(镇)评选先进单位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容管理局)系统评选先进单位的优先条件,并另增加其1—2名环卫系统先进工作者名额。竞赛自1987年开展以来,蚌埠市各区、县环卫部门以“珠城环卫杯”劳动竞赛为载体,以创建全省文明城市、文明县城为契机,认真开展环卫行业的劳动竞赛,努力提高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高环卫职工素质,极大推动了蚌埠市环卫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区、县整体卫生面貌都有了明显改善
6、创新机制,助推环卫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新型环卫管理体制机制,2011年,蚌埠市禹会区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将环卫管理模式由原来的“横到边,纵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升级为“一把扫帚扫全区”。 以实现“管干分离”为突破口,在现有环卫人员的基础上组建保留事业性质的环卫清扫保洁公司、监理公司和收费服务公司,推行事业与企业并举的“双轨”运行模式,逐步实现环卫作业、监理、收费工作企业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监督到位,运转高效的环卫体制,以及管理、作业、监督三位一体的环卫运行机制,形成环卫工作自我发展,自我监督的发展模式。通过改革实现了环卫工作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环境卫生工作走上专业化、制度化、产业化发展轨道。
7、广开财源,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环卫发展后劲。为弥补环卫经费不足,增加环卫发展后劲,蚌埠市龙子湖区不断拓宽环卫投融资渠道,采取BOT模式,引进先进成熟技术,投资960万元由深圳龙澄公司对辖区垃圾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并负责改造后的垃圾转运管理工作。较好解决了老旧垃圾转运站臭气四溢、垃圾渗滤液处理不好的痼疾。环卫管理走上新的台阶。并且蚌埠市还与上海百川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利用贾庵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发电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现已签订初步意向。
8、环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蚌埠市越来越重视环卫设施建设,将环卫设施建设纳入到大建设项目范畴。预计在今明二年投资6000万元在禹会区和淮上区新建两座大型垃圾转运站。大型垃圾转运站建成后,不仅极大提高了市区垃圾转运效率,而且辐射周边乡镇,加快了蚌埠市环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五、存在问题
(一)环卫体制不顺
目前蚌埠市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的责任主体有环卫所、街道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等,造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各区环卫所人、财、物三权都在区政府,市环卫处只负责协调、督促与指导,往往造成协调不力,指挥不灵局面。
(二)环卫经费缺口较大
目前蚌埠市环卫经费计划是按照《安徽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预算定额》(即98定额)核拨的。而98定额距今已14年,期间人员工资、油料、水费、电费等都有了大幅上涨。如98年环卫正式工工资每月200—300元,现为每月1000—2500元,上涨5—8倍;98年汽柴油均为2.1元/公升,现汽油为7.27元/公升,柴油为6.47元/公升,分别上涨了3.46倍和3.1倍;98年水费为0.6元/吨,现为1.7元/吨,上涨2.8倍;98年电费为0.58元/度,现为0.98元/度,上涨1.68倍;各种保险等费用也都有了较大增幅。也就是说按照98定额核拨环卫经费已不能满足城市环卫工作发展的需要(目前新的国家环卫劳动定额已经出台,但我省新的环卫预算定额尚未出台)。从而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造成环卫工作举步维艰,缺乏发展后劲。
(三)环卫基础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按原建设部城市环卫设施设备设置标准,蚌埠市约需50—60座垃圾转运站、300—350座水冲公厕、184—276辆环卫车辆、2000—2500个废物箱(果皮箱),而蚌埠市目前只有22座垃圾转运站、159座水冲公厕、912个废物箱(果皮箱),垃圾转运站缺口为28—38座、水冲公厕缺口为141—191座、废物箱缺口为1088—1588个。
(四)垃圾卫生填埋场没有专门管理机构
蚌埠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自2006年3月试运行以来,一直没有成立专门机构,而由市环卫处暂派一名中层干部负责其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给填埋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五)环卫工人年龄老化,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低下
目前蚌埠市环卫工人年龄老化严重,正式工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临时工绝大多数都在55岁以上,有的更超过70岁,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工资1100元。由于环卫工作是在马路上露天作业,安全隐患较大,蚌埠市每年都有环卫工人被撞致死致残致伤事件发生(如2011年被撞伤20人,撞残1人)。从而造成环卫队伍极不稳定,流动性大,给环卫管理带来极大影响。更由于环卫工人工资较低,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造成社会上许多人瞧不起环卫工人,环卫工人在作业时经常无端遭到部分群众的辱骂和殴打,环卫工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