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关于武术非遗保护与研究现状的讲座

中华武术产业网 2013-10-11
阅读:458

  武术非遗保护与研究现状讲座

  引文:主讲人康戈武老师现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秘书长、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执行专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段位制办公室主任,从事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数十年,建树颇多。

  康老师以参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的体会和成果为素材,分四个话题讲述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

  一·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武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体运动形式,完全符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类,一是传统武术拳种;二是自成体系的武术功夫和锻炼形式;三是武术锻炼的器械用品;四是武术文化空间。

  二·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武术项目。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518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小组共有17项,其中包含太极拳、梅花拳、少林武术、武当武术、沧州武术等武术项目;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510个项目,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小组共有38项,其中包括峨眉武术、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红拳、查拳、螳螂拳、五祖拳、蔡李佛拳、岳家拳、苌家拳等武术项目,以及孟村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武式太极拳等武术拓展项目;2011年5月23日,共有191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小组共有19项,其中包括拦手门、通背缠拳、肘捶、十八般武艺、撂石锁、掼牛、孙膑拳、佛汉拳、地术拳等9项武术项目。

  三·当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几点问题。

  当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申报失败,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1.时间界定不清

  只有流传百年以上的拳种才能申报非遗,但绝不是传承越古老越好,更不能为了体现传承古老而上报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内容。例如,水浒拳传说是梁山108条好汉共同创编的,大家知道108条好汉很多是小说家虚构的,所以此说法必然不会被采信。其他的如孙膑拳是孙膑创编、大圣门是孙悟空创编的说法也都荒诞不经。如此申报,结果可想而知。

  2·内容把握不准

  很多组织和部门申报非遗时,内容太宽泛,特点不明确。有些地域总是想把地域内所有的拳都放到一起申请非遗,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已入选非遗的沧州武术。沧州是武术之乡,拳种流派繁多。沧州武术入选非遗之后,流传于沧州的名拳,如劈挂拳、燕青拳等就无法申请国家级非遗了,只能作为拓展项目。实际上,这些拳种完全可以独立申请非遗。

  3·内容缺乏依据

  武术拳种必须传承有序、源流清晰。很多拳种没有明确的传承序列,即使有,也多是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比如孙膑拳申遗的时候,一支传人认为孙膑拳是战国时孙膑创始,这没有任何依据,自然不能成功申遗;孙膑拳传人刘骏骧先生认为孙膑拳是依据《孙膑兵法》思想而创始的,这个论断非常客观。于是,孙膑拳成功申遗。八卦掌申遗做的非常好,将八卦掌首传人董海川作为创始人,而不去采用以往那些没有依据的论调。以往有人认为董海川的师父是尚道明、何道源,实际上大家仔细思考,这两个名字的意义在于:崇尚道就明白了,何必再去问道的源流呢?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竟然成为某些人的依据,实在可笑。按目前的考证来说,将董海川作为八卦掌创始人是最合情合理的。

  4·保护流于形式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千万不能流于形式。关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原样保护;二是加强传承;三是研究发展。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武术院审核,按照“源流有序、拳理清晰、特点突出、自成体系”的16字方针,认定了129个拳种。武术院委托河南中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录制《中华武藏》,保存资料。《中华武藏》摄制组至今已行程36万8千公里,拍摄89个拳种,录制了531位民间拳师的视频资料。视频资料中出现的民间拳师多达3395位,其中包含上世纪80年代武术挖整期间武术院拍摄的,还有武术院从电影制片厂买来的资料片,还有民间武师提供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都作为武术非遗原样保护的重要内容。武术还要加强传承,武术传承除了书籍影像资料外,还必须要靠明师的口传心授,不然一些内在的东西无法掌握。如今武术传承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武术馆校;二是拳种研究会;三是民间传统的师徒授艺。除了传承之外,还要做好研究。研究是最好的保存,是积极的保护和传承。

  四·优选一两个项目申报联合国非遗的思考

  在做好申报国家级非遗的同时,考虑优选一两个项目申报联合国非遗项目。中国的很多武术项目完全具备申报联合国非遗的条件。以下以八卦掌和掼牛为例进行剖析。

  八卦掌是1866年左右由河北文安人董海川首传,很快遍及京师,进而传遍神州大地,如今已走出国门,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八卦掌以易理作为拳理,清晰明确,博大精深。八卦掌风格独特,无论演练和技击都以圆运动为主,明显区分于其他拳种。八卦掌自成体系,以易理、易学、易数构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八卦掌兼具非常好的健身、防身、修身功效。

  掼牛被称为东方的斗牛运动。在中国,人与牛的较量可上述到远古时期,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蚩尤就曾使用牛来作战。角抵作为中国摔跤的代名词,就可能与牛参与作战有关。中国的掼牛与西方的斗牛不同,中国采取扭摔的方式摔牛,巧妙运用了圆运动、螺旋力,而西方的斗牛几乎全是直线型的攻击。如今,西方斗牛运动已被禁止。中国的掼牛如果走向世界,一定会给世界人们带来惊喜。

  综上所述,八卦掌和掼牛完全可以代表中国武术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康老师论述过程中,云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沙国政拳法研究会会长沙俊杰和沙国政拳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斌演练了八卦掌单练、对练套路,展示了了形意拳、八卦掌的演练特点和技击方法,让人们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